第三百六十一章 调动人们的智慧(2 / 2)

加入书签

这些七八岁小孩子对欧阳先生,倒也是十分尊重,都十分认真的听着这个欧阳先生的讲解,倒也是感到十分的感兴趣,于是就托着小脑袋,看了看这些盛开的花朵,然后听着欧阳先生讲的这些道理。

欧阳先生自然是十分善于讲解各种故事的,自然他对于这传统的古典诗词有着十分深厚的造诣,他看了看这无数的杨柳,然后说道:

“你们看这柳树枝条,是多么的美妙啊,看起来是那样的灵活而曼妙。在微风的吹拂之下,这些轻轻的晃动着的柳树枝条,确实令人感到十分的优雅,让人不知不觉对于这柳树产生一种莫名的喜爱。因此自古以来柳树就是作为一种美景,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当中。大家看到这样的柳树,是不是想到我们刚刚学过的一首诗呢?不知哪个小朋友可以把这首诗整个的背诵出来,你们谁可以最快的,将这首诗背出来,那么我将给他一个神秘的礼物。”

这几个小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显然都是表现得十分的无语。

确实对大多数的小孩子而言,要想在这么小的时候,就对于这诸多的学过的故事都耳熟能详,并可以灵活的使用,这确实是有一点难度的。

这其中有一个叫做,陈家兴的男孩子,看了看这微风吹拂之下缓缓地吹动着柳树,倒也是十分喜爱,因此情不自禁的说道:

“想必夫子所说的就是我们在上个月所学的那首古诗吧,这首古诗最后两句对于这柳树描写,当我印象尤为深刻,这最后两句说的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诗句是如此的优美,让人情不自禁就想到这如此美丽的柳树,在微风的吹拂之下,惶惶的飘动着他们的枝条,当然看起来倒也觉得赏心悦目,不知不觉就容易投入,其中,就想象到一种十分优美的景色。向来这诸多的诗人之所以喜欢将柳树作为他们写诗或者是作画的重点,也是因为这里有树的枝条和其他的所有的书都显得独一无二,在其精神气方面都有着其内在的独特的风格,因此往往是人们吟诗作赋,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少的题材。”

在风的吹拂之下,湖边的诸多的柳树在微风吹拂下缓缓地飘动起来,确实显得那样的清灵空灵与美妙。

湖水是那样的清澈见底,这诸多的柳树的影子,在阳光的照耀之下,就那样清晰的倒映在了湖中。

兴许是刚刚从水面迅速飞过了鸟儿的点缀,这湖面惊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涟漪,这些连衣迎着岸边,缓缓的涌动,倒也是显示出一种独一无二的美感。

欧阳先生对于这个学生的一些思考倒也是感到十分的有兴趣,毕竟学生能够去思考确实是不容易的,因为一个能够思考的学生,才是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一些学生,往往需要大量的思考才可以更好的去感受人生,如此才可以明白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同时一个学生也需要大量的去接触周围的人,需要对他人友善,这也是一个人基本的组成部分。

如果一个人对他人十分冷漠,那么这个人即便是有一些自己的独特之处,那么这样的人价值也是不大的,也是应该得到批判的。

欧阳先生听了这个学生的一些话语之后,对这个学生瞬间,有些许的刮目相看的想法了,但是他知道,对一个学生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循序渐进的方式,根据其特点进行不断的引导,才可以使他成长成才,于是他就如此说道:

“世界上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就应该像是这柳树一样,你看这里有树是多么的优雅,就像是一个人为人处事,一般也要学会让自己优雅,学会通过用十分素雅而典雅的服饰来修饰自己,让自己在外表看起来就其他人都与众不同。同时这种与众不同,又不在乎其一些细枝末节的部分。这种与众不同,更多的就是现在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和这种修养的气质和,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和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

欧阳先生继续说道:

“各位孩子们,你们看这柳树,是那样的神秘,从不将自己所有的优势,瞬间都展示在世人面前。在没有微风的时候在没有天暖气清的环境氛围的时候,在气温不是恰到好处的时候,他们往往就像是乌龟缩进壳里,一般都耸拉着枝条,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但是只要条件合适,无论如何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他们多长寿命,他们总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在最适当的方式,以最适当的角度展示,给使得让世人欣赏到自己的唯美和独特的美感。”

“孩子们,大家应当向这柳树精神,学习这柳树身上,那种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风格和气质。孩子们大家要相信一个人,应当保守着像这柳树一般的精神和气质,任何时候,虽然有时候外界会有一些非常令人感到沮丧的事情发生,比如说你对他人友善,而他人却并不一定对你有啥,你对他很好,他们却并不一定对你好,你关心他了,他们却并不一定关心你,你爱他了他们也许并不爱你,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就像是这里有树一般能不能可以爱他,也可以拜他,可以喜欢他,也可以不喜欢他,可以观看他,也可以不敢观看他,这些都取决于他们自身柳树对此都无怨无悔的,就是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就将自己最美丽的芳华展露给世人。在一年四季当中,都尽最大的努力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世人,那时能欣赏到自己独特的芬芳和美丽。”

欧阳先生内心十分的有感慨,于是忍不住就对学生说了许多的,关于为人处事的诸多道理。

在他看来,如果仅仅给学生上一堂这种课程,学生往往都听不进去,更加不会认真的去听,难以在实际生活当中去实践这神秘的充满枯涩的理论知识。

想来也只有在现实的生活当中,用一颗带着情感和温度的心灵去温暖学生,才可以让学生掌握这十分枯燥和深奥的人生道理。

听了欧阳先生的一番话,这七八个孩子内心世界,都十分的波涛汹涌,还从来没有认真的有数,居然和为人处事之间有着如此重要的关联性,他们倒也是瞬间都惊呆了。

这时候一个看起来,倒也是十分活泼可爱的小孩子,直指着柳树枝上一只黄鹂鸟,然后淡淡的问道:

“夫子所说的,倒也是十分的有道理,我们应该虚心的听从,并且认真的加以吸收领会才是。只是这其中的许多的东西,似乎看起来是挺简单,实际上却并没有那么简单。事实上,学生以为。如同先生所说的,这许多的事物,本身都是有着一种十分深厚的底蕴。只要人们打开自己内心的一颗慧眼,去善于用心去观察这个世界,就可以发现,这个世间的许多的美好的事物。事实上,夫子所说的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因为从小的时候,我就发现,只要我善于去观察一些东西,总能够有十分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总是能够让我感到十分的开心。”

这个八九岁的孩子,说话倒也显得有条有理的。

他说的许多话,其实自然都是对于欧阳先生的一些恭维。

但事实上,这个孩子因为还小,还不懂得恭维之意,所以他其实出发点,并不是想要去奉承老师,只是希望将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实事求是的说出来罢了。

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吧,七八岁的孩子,确实也正是处于人性的光芒最为纯真的年代。

欧阳先生,认真地看了看这个孩子一眼,自然是十分开心。

欧阳先生确实是因为自己教的学生,在智力方面和思想方面有了提高,由衷的感到十分的开心。

此时此刻阳光十分明媚,万物生机勃勃,四处鸟语花香,五颜六色的花儿灿烂的盛开着,发出十分微妙的芳香,这花香传得很远很远了吗?可以不由自主地就享受到这令人感到气,能心脾的花香。

欧阳先生看了看这个学生,然后如此说道:

“是的,你所说的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事实上从某些程度而言,那么就需要善于细心的去发现生活当中一些美的事物,因为实际上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总是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只要能不能善于去发现这生活当中一些细节,那么就非常容易的就会发现,实际上生生活当中总是隐藏着无数的美感,平凡的生活往往也是富含着大量的十分美妙的事物,这些事物往往需要他们去用心的去挖掘。如果人们心情总是十分浮躁的话,是感受不到这生活当中诸多的美的事物的,咱们需要把心静下来去认真的去聆听身边一些十分美妙的东西,去善于去观察身边的一些人和事物,如此才。才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欧阳先生顿了顿,然后继续说道:

“实际上我们需要大量的去阅读,通过阅读去发现文字的优美,然后记得大量的知识,能不能只有大量的阅读,比如说通过阅读我们都知道的一本书称为《西游记》,这是一本十分有名的小说,他的作者乃是吴成,实际上这本书他主要写的是一个唐僧,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唐玄奘的一个和尚,他到当时的印度古国去求取真经的故事,这个故事它主要记载了这一行,4个人为了取得真经,从经历的无数的艰难险阻,并且最后成功地取得真心的故事,他这个故事它表面上只是写的是这一个取经的过程,但实际上他所表现的却不仅仅只是取经的结果而已,他更加重视的就是他这个整个过程,就是说他从这个过程当中他告诉了什么,就是上一次发现就是生活当中一些残酷之处,将生活的不如意都变成生活的奴隶之处。事实上能够通过这个小说就会发现,这唐僧师徒在经历着诸多的艰难困苦之后,往往都是把一些十分巨大的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都把它转化为了一些顺境,也就是说把一些逆境转化为顺境,把一些不好的东西成为好的东西,也就是说这事实上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些不好的东西,只要我们敢于开动脑筋,只要能够发挥自己的智慧,都可以把一些不好的事物转为好的事物,如此他们才可以享受到这美好的生活,实际上10的时候那么个样的原因,从而总是迷失在的一些见到困苦的困境当中,他事实上能不能认真的静下心来平心静气的面对,许多困难和挫折的话,往往就可以有一些意外的发现,这样的话我们就发现实际上只要咱们认真的去发动自己的主观的能动性,也就是说充分是发挥自己的智慧的话,那么许多困难实际上都不再是困难,男朋友往往会收到一些意外的东西。实际上知道他们敢于去发掘自己的钱,当那么这个世界就变为一个美好的世界,那么这个视野就不存在一些苦难,也就不存在一些挫折,也就不存在一些不如意之处,实际上许多时候之所以存在困难,是因为他们自身不够努力,或者是因为他们自身在各种环境下没有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智慧去改变世界,从而导致最终自己才陷入到困境当中,这个时候怪的应该是自己,而不是怪的是外在环境,所以说那么手那么都应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就发挥自身的这样一个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话才可以让自己更好的去面向事业挑战,真好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