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文化是最美的存在(2 / 2)

加入书签

润知的变化,是那种轻微的,几乎没有任何的变化,这只是因为他不喜欢将喜怒表现于外人,而对于这个晓禾而言,她自然是微笑着,这倒是出乎于常德一般的意料之外了,原来她是对于这个侏儒是认识的。

“好了,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身后的这个人,倒也不是外人,他是一个十分有名的诗人,他是浙江人氏,后来在朝廷的安排下,来在安南属国担任要职,此人名气在安南属国倒也是远近皆知。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做郑燮,我们称之为郑板桥。曾经写过一首诗,这个诗倒也是十分有意思,这是的后半句,想必大家都曾经有所耳闻,那就是千磨万击能不怕,任尔东西南北风!他说的实际上就是许多的竹子生长在那环境恶劣的悬崖当中,在这样的十分恶劣的环境下,这些竹子却能够十分坚强的依旧挺立在世人面前,即便是那狂风再大,也依旧不能将他们丝毫的摧毁,他们始终屹立在这悬崖之上,因此这激起的此人的兴趣,由此写下了这首诗。老兄,不知我说的是否正确?”

晓禾有一些皮笑肉不笑的说道,他实际上有点尴尬,因为这个郑燮突然之间说两个都是错误的,对于自己这个老熟人也就罢了,对于像润知这样的大人物而言,他这一句话会不会得罪人家也是未可知的,因此她的内心是有些许的担忧的,于是她就如此的介绍到,想缓和的一些尴尬。

“其实只不过是一些对于这些竹子生长的一些体会罢了,算不上是什么大作,只不过只是一些三脚猫的功夫罢了,不足以用来给众人展示。因此我觉得你说的有点夸张,但是你说的倒是对的。确实我想要反映的,就是这些竹子生在悬崖峭壁之上,其精神确实是值得世人所赞扬的。因为竹子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恶劣,而这些竹子,他们自身无论是春夏秋冬,都那样的超越于世人的想象之外的,生长在如此恶劣的悬崖峭壁之上。要知道这些悬崖峭壁到处都是石头,都没有什么泥土。但是这些竹子,硬是在这没有任何泥土的环境下,还是从原石缝当中生长的出来。他们把根深深的扎进了这岩石缝的深处,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依旧是以昂扬的姿态面向世人,向世人展示他们的顽强不屈,展示他们内在的坚韧不拔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值得我们世人深深学习的,尤其是值得那些人格非常弱小,又十分胆怯的,遇到一些问题就想到回避的那些人的学习。”

郑燮微微的抬头眺望了一眼在远方的那几朵悠闲的飘荡着的浮云,这些浮云到底都是那些羽毛状的云彩,这些云彩在天空当中缓缓的飘荡着,他们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也没有任何的羁绊,就那样随心所欲的飘荡,在这浩瀚的蓝天,显得那样的孤单,又显得那样的空灵,显得那样的美,又显得那样的充满遗憾。

郑燮继续地说道:

“实际上对我们华夏族人而言,就需要向着主子学习学习那种坚韧不拔学习,那种无论是在任何的狂风暴雨的打击之下,在任何的雨雪风霜的冲击之下,无论经历任何的艰难险阻,经历任何的黑暗痛苦,都绝对不像这世道屈服,绝对不向自己的人格区服,绝对不像外在的任何困难屈服,要坚决地向困难去前进,去打赢困难,去战胜困难,正所谓困难,像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因此这就是华夏族人内在的,超越一切的精神,这种精神品格是华夏族人得以在几千年以来仍然坚强不屈的屹立在这世人这,令这各个帝国都为之瞩目的真正原因。不知道我们的华夏族人曾经有过无数的辉煌,而且在无数的帝国当中,唯有华夏帝国仍然从古至今绵延不绝,这是为何,不过就是像这竹子一样,始终将根牢牢的扎进岩石的深处,从而历经艰难险阻,而丝毫不向外界屈服,这才形成了这真正的华夏铁骨。”

这郑燮说的话有点大,看起来像是在说一些大得虚无缥缈的事物,因此这在场的众人听了倒也是觉得十分有理,但是又觉得和自己的生活又沾不上太大的边际。

众人倒是对他的话都深有感触,毕竟每个人都有过痛苦和挫折,因此和这些话对照起来,确实能够起到一些激励的效果,但是这一效果又似乎总是难以用一些非常细节的事物来描述。

“好了老兄,我们就可以先不谈这关于这商人的财富,应当怎样分配的问题,那么你就要谈谈,如果你是这个社会的主导者,你将制定要怎样的规则来使得这个社会更加的明朗,更加的振奋,更加的符合我们所有人的期待呢?如果有这样的方案的话,你不妨快点说出来,因为这对于解决我们和安南属国的一些问题也是有帮助的呢。”

晓禾继续说道:

“对了,想必这位我就不用介绍了,我们之前已经说过的,已经约好的大人物润知,三省巡抚大人,听闻最近朝廷发生了大事,想要将润知封为华夏巡抚,将华夏各地的巡逻值守,对百官的考核都交给此人一并管辖呢”

润知听了,有些许的吃惊,这个消息他本人都还没有得知,却不曾想传到此人的耳中了,可想而知,此人的眼线还有多广啊!

“其实想要治理好这个社会其实并不难,但说来也并不简单,其实方法是有的那就是毫不犹豫地致力于着社会的财富的创造,和用更加优良的方式去用更少的能力去生产更多的产品。同时让更多的人从事更加休闲的工作,这才是未来的发展的方向,同时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从事文化的生产,让大批的人通过我们的私塾的教育,通过大量的我们的泰学院的教育,通过更加的高端的教育,让更多的人都致力于文化的生产,让更少的人通过更加优良的方式改进生产的方式,从而生产出大量的人们所需要的,足以满足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产品和服务。其实一个社会最怕的是什么呢?最怕的就是生产这些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能和服务,他们原本不需要那么多人,可是就因为不需要那么多人,却让大多数人都没有自己可以干的事情,让大批的人只能被迫躺赢。让大多数的人,没有一个固定的,他们所要前进的方向和相应的社会给他们的一些使命。也就是说需要让他们都有一些事情干,而这个事情又有利于我们社会的整体的需要。那么要解决上的办法就是让那些能够从事文化生产的人,全部都尽可能地去从事文化生产,从一切方面去发动起人们去改造以往的生产的技术和相应的工具,从而使得更少人生产出了人们所需要的,各行各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在物质产品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之后,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将相当一部分人用于提供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服务。社会上众人分工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称之为四大重点,第一重点是农业,第二重点是工业,第三重点是服务,第四重点是文化。”

郑燮继续说道:

“其实对于这四大重点,我们知道第一大重点和第二大重点都是可以逐渐的减少人的,但是需要循序渐进,去逐渐的将这些从业人员逐渐的减少。对第三大重点是我们当下最需要关注的重点,因为它所能吸到的大量的对人的服务,这几乎是无限的,人们有多大需要,对人的服务的需要就会更多,因此这方面对于人力的需要是无限的。这也意味着我们当下需要让更多的人尽可能从第一重点和第二重点当中解脱出来,去从事第三大重点。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去从事第三大重点或者是第四大重点之后,那么就可以忽略第一大重点和第二大重点了。因为只要保证第一大重点和第二大重点可以稳定的进行,那么实际上第三大重点和第四大重点,都只是为了去更好的实现我们人类根本的使命,那就是发展文化。我们知道发展文化是最根本的,它是属于第四大重点。第四大重点是一切的最高层次,它是位于整体的最顶尖的层次,也就是说只有将前三者都实现之后,都能够做到有条不紊之后。这才可以将尽可能的人力都投入到第四大重点,这是对人的能力的充分挖掘之后,可以进行全面投入的重点。因为这个重点几乎是没有限制的,没有限量的,是无限的,其可以提供无数的人们所需要的去努力的方向。这个第四重点,对于参与的人的人数是不限量的,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人。”

润知听了,觉得这个郑板桥说的非常有道理,但是认真的想了一想,对于其中的一些细节还是存在着一些疑问,于是他就问道:

“先生说的果然是非常有道理,但是本官发现这其中一些也是有些问题的,比如说您提出的这四大重点,那么如果我们将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第三大重点和第四大重点之后,尤其是第四大产业之后,那么它是否会导致我们从事第一大和第二大重点的人不足,所导致人们甚至连最基本的粮食物资都无法保障呢,那么这样给社会带来的一些危险岂不是非常大?或者说您说需要再满足第一大和第二大重点之后,这个时候再来去更好的从事第三大第四大。这看起来似乎是非常理想,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具体的实施起来,却又是会遇到很多问题的,尤其是这其中的一些看起来大的方向是不错的,但是要具体实施,这其中却有很多很多的细节,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有效的机制去实现您说的这些目标呢?您又如何保证这四大重点的发展方向,是否符合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呢?它是否会让诸多的小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呢?”

郑板桥听了,微微一笑,捋了捋胡须,然后也就如此说到:

“其实你想的确实也是老夫现在所要想的,确实你所说的老夫都想了很多,确实也是非常有道理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需要考虑的问题,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来建立一些有效的机制去处理。或者说怎样建立一些机制保证它有效去执行呢?那么老夫的看法是这样的。事实上人类一切发展的方向都是文化的发展方向。成千上百万年来,人类几乎生存过的人数是不计其数的,是以亿万计的。但是人类发展到现在,你看那些祖先们,一代代的死去,而新的一代人一代一代的接过上一代的接力棒。这个接力棒它的内涵是什么呢?是仅仅只是祖先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吗?可能远远不止如此吧,更多的是什么呢?其实是上一代人留下的文化,也就是说我们即便将所有的当下的物质都摧毁掉了,但是凭借着上一代的留下的文化和经验,我们依旧可以创造出比上一代人更加辉煌的新的物质和财富。也就是说人类前进的意义就在于文化,这是所有人都必须知道的,也是必须致力的方向那些实现所谓的领土扩大或者是实现所谓的子民的增多,其根本的目的也是服务于本族的文化的发展。这是因为土地越大,人口越多,那么从事文化生产的人就有了更大的保障。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各个帝国都非常重视军事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存在都是为文化服务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