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以吏治国?兴办教育(2 / 2)

加入书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投入十分庞大,无形中对财政构成巨大压力。

现在正值乱世,对外征战本让刚趋稳定的川省财政捉襟见肘,何况现在还需要向公立学堂投入数以万计的白银。

孔夫子办私塾,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教书育人培养后生为古代贤士共同追求,现在看到办教育影响可能的北伐,大家还显得忧心忡忡。

这天碰头会上,钱邦芑欲言又止,到最后实在憋不住了,说道:“侯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兴办公立学堂,让适龄孩子能够识文断字,实在利在当世,功在千秋。

兴办公立学堂之方便,我想古之圣贤可能也曾经预见,但为何只建立国子监、书院、州学、县学,而不像侯爷这般建立公立学堂,以取代私塾?

实因为兴办公立学堂耗资巨大,太平岁月尚难支撑,何况现在天下大乱之际?”

众人低着头,看得出大家深有感触,杨轩感到一阵愤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兴办教育利国利民之大事,怎么这种事情居然有人反对?

杨轩站起来来回渡着步子,良久停下脚步,扫视一眼在座众人,显得信心满满道:“钱按察使这点没错,兴办公立学堂耗资巨大,古之圣贤可能也曾看到其中好处,但为何不施行?实在因为财力匮乏所致。”

众人长舒一口气,钱邦芑拱手道:“侯爷真乃圣贤君子,能够审时度势听进劝谏,实乃我义勇军之幸,大明之幸。

侯爷,公立学堂可以暂缓兴办,我们省下钱粮可以克期东征,以与金声桓、李成栋等部会师长江,如此北伐大业可成。”

杨轩摆了摆手,摇头道:“按察使,兴办公立学堂耗资巨大,但并不是因为官府没有钱粮支撑

学堂经费,实在因为太多钱粮为贪官污吏贪墨所致。

当年朝廷为收复辽东征发辽饷,平定流寇征缴剿饷,练饷。朝廷缘何对老百姓汹汹,藉口收复辽东,平定流寇没有钱粮?

本人主政以来,地方民众负担锐减,过去每亩良田田赋大米2、3斗,现在不过6升?

民众负担而地方钱粮锐增,实因贪官污吏所致。

昔日上缴国库一两,从民众身上搜刮十两。

贪官污吏,民之蠹也。

兴办教育耗资巨大不假,但只要我们克服制度性腐败,还老百姓一个朗朗乾坤,何愁无经费开办公立学堂。”

钱邦芑脸上的笑容怔住,半天阖不上,本来想要反驳,但见对方信心满满的,大气不敢出,只得呆呆的坐在一边。

但钱粮天上不落地上不生,公立学堂巨额开支一时半刻之间难以解决,正如大家预料那样,若要在全省各个乡都建立起公立学堂,每年至少需要50万两白银,若加上其他开支,每年耗资可达七八十万两之巨。

虽然这几年革除大弊,各地赋税大增,但每年拿出如此多的钱粮补助教育,在大家看来还是有点匪夷所思。

整个大堂陷入一阵沉默,杨轩也静下心细想,仍然显得信心满满。

这几年战乱不已,官府钱粮主要用于征兵作战不假,但公立学堂改造之初,花费不太大。

按照计划,前三年完成模范学堂改造,将过去县学院、州学院、贡院改为公立学堂,全省需要建造200余所模范学校,每年花费不过五万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省钱方法。

首先,模范学校改建,完全可以借助于现有的县学院、州学院、府学院等现有书院。

未来书院改造,可以借助于佛寺道观,自明宋以来佛寺道观遍布全国,就像笔者所生活乡村,现代一个乡就有多个寺庙(在古代一个集市面积数倍于现在乡镇,各个集市多有数所寺庙),很多寺庙道观成为地方一霸,并且不用缴纳赋税。

既然如此,那就废寺院道观,以兴办学堂为名,废黜寺庙道观的各种特权,在各地建立起新型学堂。

过去寺庙道观寺庙雄伟,良田千亩,不但大量占据社会优质资产(良田),而且还像现代慈善机构一般从社会募集大量财富,更不用缴纳任何税赋。

现在讲道观寺庙改为平民学堂,就是将过去寺庙道观霸占的社会财富转移到公立学堂,外加社会捐款,以及财政补助,如此完成社会重建。

其次,就拿公立学堂教师薪酬,也可以借助地方官绅。

明朝私塾老师收入中等,但依赖地方豪门大户,工作极不稳定,而新式学堂主要由官府兴办,在地方聘请识文断字的读书人,不但免除奔波之苦,而且工作更有保障。

大政方针普定之后,剩下的就是宣传这种思潮,就是在全省范围内寻找办学场所,筹集办学经费,采用官办、官民合办,或者完全民办等方式,在地方大量建立公立学堂,完成社会重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