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宣传的力量(第三更,求订阅)(2 / 2)

加入书签

罗斯福反问道。

可是这些手持步枪的步兵不仅没有失败,还成功的坚守了这座城市!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在美国的报纸上,压根就没有巴斯托涅的新闻,甚至就连德国人反攻,也只是出现在报纸的角落里。

“总统先生,艾克必须要考虑整个战局,如果他不使用这支力量,我们很有可能输掉这场战争,这才是艾克最关心的事情。”

索尔兹伯里终于成功的让所有人都相信了他的话,他又一次书写一篇精彩至极的文字向美国报界展现了他的归来。

在椭圆形办公室里,马歇尔这位在几个月前的丑闻勉强保住了参谋长一职的五星上将,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他真的很惆怅啊。

在他的笔下,巴斯托涅是一个遍地英雄地方,为了能够让文字更加精彩,他更为夸大了德军的兵力——第47装甲军,成为了一齐编满员的,装备着大量让人望而生畏的虎王以及黑豹坦克。甚至就连其士兵也都是从东线调过来的身经百战的精锐。

相比于总统担心政治上的后果,马歇尔更关注的是军事问题。

对于这个道理嘛,罗斯福自然是非常了解的,他几乎从来不会去干涉前线将军们的决定,但是做为一个政客,他必须要考虑到那些将军们做出的决定所引发的政治后果。

“总统先生,我想最终问题总会得到完美的解决,毕竟,丘吉尔先生,很清楚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打破对巴斯托涅的包围!这才是民众最关心的问题。”

在他的描述下,巴斯托涅之战变成了一篇史诗。

是谁在幕后推动这一切?

肯定是李毅安那家伙了!

不过他们这会绝对没有想到的是——巴斯托涅的那支“盟军司令部特遣队”只是一群穿着美国军装的中国人。但是新闻传播之后,一个自然而然的效果出现了。

“现在几乎每天都会有记者追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打破德国人对巴斯托涅的包围,什么时候,那些英雄才会得到救援。”

作为美国作家协会副会长的他把他在文字上的造诣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用尽了他所有的华丽词藻和施展出他所有的煽情功夫试图让人们相信,在巴斯托涅的“美军”遇到了一个多么强大的敌人——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的如此强大与邪恶的敌人。

“艾克压根就不知道,他中了的那家伙的计,那家伙是个商人,想要从他的身上得到东西,是要付出代价的……”

“那是艾克考虑的事情,但是,艾克……他并不知道给自己惹了多大的麻烦。”

他用尽他所有可以使用的文字把第47装甲军塑造成为德国最强大的军团,而巴斯托涅正是这个最危险最厉害的敌人志在必夺的地方。

不对,是只要一想,就知道结果,这注定是一场悲剧,等待他们的注定将是死亡,是失败。

想到战役结束之后,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后果,罗斯福的眉头皱成了一团儿。

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比如,可以让包括《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在内的报纸在头版刊登巴斯托涅之战。

虽然和李毅安没打过几次交道,但是政客敏锐的直觉,让罗斯福意识到,这件事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如果没有人在幕后操纵的话,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报社、广播台报道巴斯托涅之战?

“那样解释的话,是不是告诉外界,因为是中国人,我们就不需要尽全力打破德国人的包围,救援他们吗?”

人类VS坦克!

而所有华丽的词藻,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衬托出巴斯托涅守军的英勇,在他的描述中,巴斯托涅英雄们,用血肉之躯阻挡德国人的坦克,他们在雪地中与精锐德军撕杀。

这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一夜之间,巴斯托涅成为了美国舆论的中心,美国的新闻记者们当然乐意描述自己的英雄们,于是乎,从报纸到广播,人们听到的是巴斯托涅,谈论的是巴斯托涅。

在这些人中最为卖力的是索尔兹伯里,这个刚刚从莫斯科回来的美联社新闻记者,曾经去过列宁格勒采访,相比于其它人,他对围城战有着更直观的了解。因为新闻线索有限,为了对得起5000美元的稿费,他将许多在列宁格勒采访时获得的线索,嫁接到了巴斯托涅。

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美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而这也是一直以来罗斯福竭力避免的事情。

但是现在。罗斯福也很无奈啊。

毕竟艾克做出来的决定,是符合战争形势发展的最佳选择。

需要解释一下,巴斯托尼是为了给下一步铺路,就是重返婆罗洲。所有的一切核心都是为了更好的回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