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真正的短板(第三更,求订阅)(2 / 2)

加入书签

想了想,斯科特说道。

“25万英镑!”

“21万。”

“24.5万!”

最后,在伊恩·索普给出22.3万的报价后,斯科特终于同意了,很快双方就签署了合同,这家有百年历史的种猪培育公司就此成为了李毅安名下的企业。

很快,一份电报,就从约克郡发了出去。

“养猪场是你的了!”

……

收到伊恩·索普这位皇家大律师发来的电报时,李毅安正在去法国的路上。

“好了,卡脖子的技术解决了!”

得意之余,他甚至忍不住吹了个口哨。

之所以如此得意,是因为斯特科公司并不是单纯的一家养猪厂,它还是英国国家种猪育种联合会创始成员,是约克夏大白猪初创培育者之一。

得益于另一个世界的那场“非洲猪瘟”,李毅安才了解到,直到二十一世纪,华国还需要大量进口种猪。

而其中最大宗就是约克夏白猪,它是英国畜牧专家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培养的优良猪种,在二十世纪初定型后,因长肉快,生育力强,而深受市场欢迎。许多国家引入大白猪,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先后培育出适应本国的猪种,如德国大白猪、荷兰大白猪、美国约克夏、加拿大约克夏等。

在另一个世界,八九零年代后把中国本土黑猪挤的快没存在感的白猪,也是从英国引进的大约克夏猪。

农牧业的科技含量丝毫不亚于工业,哪怕二十一世纪唐山仍然依赖从欧美引进种猪以解决种猪退化问题,欧美在于农牧业上的领先优势,是极其明显的!

这是为什么?

因为选育猪种就像给农作物育种一样,需要挑选一系列品质极好的种猪。最关键的是,要让这些种猪把瘦肉率高、产仔率高、生长快等的优良性状全部遗传下来,并且集中到几头种猪上,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在种猪培育方面,不仅需要依靠科学家逻辑缜密的推演,还得看运气。只有集齐了各项成功的因素,才能找到找到产仔率高,瘦肉率高,且长得快的基因。

培育一个全新品种的优质种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寻找合适的亲本到培育出达到育种标准的后代,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数十多年的时间,而且即便耗上这么久,最后也未必能成功。

就拿苏俄来说,尽管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引进约克夏大白猪进行培育,而且在二三十年代又先后五次从英国引入大白猪,进行了血缘更新。看似培育出了“苏白猪”,可实际上直到苏俄灭亡,都没能培育出料肉比低、出仔率高的“苏白猪”。

而更要命的在冷战期间,优良种猪甚至被列入了“禁运名单”,而为了改良苏白猪,苏俄甚至动用KGB采用“绑架”等多种形式从英国、荷兰等西欧国获得原始种猪,以解决“苏白猪”种猪退化的问题。而相对应的西方情报机构,甚至还特意向苏俄提供带有基因缺陷的种猪,以期待影响到苏俄的猪肉产量,从而让其无法获得足够的猪肉或者说耗费更多的饮料。

总之一句话,冷战期间围绕着种猪的问题,简直可以拍出几部惊心动魄的谍战电影。

由此可见种猪的繁育的重要性。

也正因如此,在引进约克夏大白猪,投资兴建大型现代养殖场的同时,南洋还建立了种猪研究机构,并且从德国引进专家以培育适应南洋的猪种。

但培育种猪,这件事太玄学。前期投入的资金多,且项目周期长不说。一旦方向偏了,最后有可能就会功亏一篑。普通企业,别说赚取收益了,不破产就算不错了。这也是为什么唐山企业,需要通过不断引进种猪改善血统避免退化的原因,因为这是最简单的路径。

说白了,就是道路太曲折,太艰难。

“只用了二十多万英镑啊!”

感慨之余,李毅安甚至觉得这是一笔最值得的投资——毕竟,这关系到国人的吃肉自由啊!

“好了,有了这些种猪,南洋差不多就解决吃猪自由的问题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