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教育科举体系的腐败问题(1 / 2)

加入书签

小冰河的事暂时压在心上,进了文渊阁之后的陆远立刻就将精力转移到这次的教材编修上。

    此刻的文渊阁已经坐满了上百号人,加上通政使司派来负责记录的官员,乌泱泱的一片。

    陆远一现身,这些人无不起身作揖。

    “见过陆明公。”

    这里对陆远的尊称又改作了明公,这个称谓是对有名望者的尊称,不同于明台、门下这种带有主从性质。

    “各位贤达、先生快请坐吧。”

    陆远简单看了一圈,发现主位给自己预留着,但他并没有去坐,而是很自然的添了把椅子,坐到了人群中。

    “今天陆某在这里也是和各位一样,是先贤子孙,是一名学生,不是官,所以各位可以尽情的畅所欲言,咱们今天的主旨很清楚,就是为了讨论新教材的编修方向,其他的不予计较。”

    陆远简单的定下会议基调,随后继续言道。

    “在讨论新教材的编修之前,陆某想先问在坐各位一个问题,我大明朝开国至今的教育,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明公,何谓统一标准?”

    “即一个稚子孩童从学术开蒙到科举入仕这一过程,各地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否相同?”

    众人议论声起。

    “这当然是不相同的。”

    “孩童入学或自行在家苦读,开蒙的书籍、为其开蒙的教师并非一人一书,自会不会相同。”

    听着议论声,陆远颔首。

    “各位说的没错,我大明朝的教育或者历朝历代的教育体系,从来都没有一个规范的普及的标准,以开蒙为例,穷苦的孩子只能自己闭门读书,他没有老师,他对书籍内容的认知完全取决于书上的注疏,或者没有注疏的全靠自己理解。

    而家境优渥些的可以请私塾或者入书院,由老师进行开蒙,但老师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术有高低、学有先后,得名士大儒开蒙的学生将来考功名、中进士就一定会比那种请普通老师要容易许多。

    为什么同样取一本书,比如《论语》来开蒙,只是因为开蒙的老师不同,学生将来的成绩就大相径庭,甚至有的人二十岁中进士,有的人五十岁才中进士?

    这又仅仅只是因为学生的资质有别、老师的教学水平有别吗,这其中,有没有腐败,教育系统存不存在人情事故一说?”

    陆远直言不讳的说道:“我看是有的吧,在座的先生名士们,有没有从江西来的,有的话烦请举下右手即可。”

    在场众人有江西籍贯的纷纷举起手。

    “通政使司点一下人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