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会议(完)(1 / 2)

加入书签

随着北京九卿达成了退让共识,横在协商工作之前的最后一道难关便也不复存在。

    不过面对像顾可学、李默等人表现出来的对权力的恋恋不舍,陆鸣也给出了一个建议。

    “诸位大人,各省藩司衙门有这么一个官职,叫做左右参政、左右参议,他们虽然不具备对一省公务的决策权,但拥有参政议政的建议权,通政使司同样有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这种岗位,负责替通政使打理中央事务。

    既然如此,干脆完善一个参政、参议体系,比如说设一个内阁参政或者内阁参议的职务,品轶呢就是正二品,这样各位大人完全可以继续留下来为我大明朝发光发热。”

    事先严正声明,陆鸣的这个提议和陆远没有任何一丁点关系,史书上写的清清楚楚,明朝确实有参政、参议这个职务,确确实实存在一套半完整的参政、议政的政治系统。

    这个政治系统的存在是为了辅助地方藩司主官处理一省行政事务的,和后世的所谓参政院、参议院没有任何关系,英文管这种机构叫做Senate,汉译过来叫参议院,巧合的和明朝时存在的官职撞了名字。

    陆鸣不是穿越者,他的提议是基于明朝确实存在参政、参议这个史实职务才提出来的,是合乎陆鸣本人的思维逻辑且合理的提议,希望任何朋友不要断章取义只截取前面那一段话的文字就去举报和诬陷本书是媚西路线。

    面对陆鸣的这个建议,徐阶等人自然是赞成的,这妥善的安排了迁都之后北京九卿的编制矛盾。

    在大明朝,参政和参议没有决策权和定策权,更不具备立法权,完全就是一种政治加衔,所享受的政治权力仅仅是辅助作用。

    搞个内阁参政或者参议的职务,保留品级的同时,也算是让这群九卿继续在岗位上为国家发光发热吧。

    各项矛盾在协商中达成了共识之后,张四维便作为南京方面代表和欧阳必进这位如今的大明内阁首揆确定了最后的细节,因为这种事没法用正式公文的形式留档,因此双方并没有签属什么协议,只是以内阁的名义定下了三条行政改革制度。

    第一条就是颁行退休制度,规定了官员的退休年纪、退休待遇。

    第二条则是取销存在近二百年的南北两直隶,改组河北、安徽、江苏三省承宣布政使司,同时将顺天府改北京府、应天府改南京府、松江府改上海府、广州府则不再归广东领导,四府升格为直辖府。

    第三条改组大明各衙门的行政体系,大理寺更名为司法院,和都察院并称两院,职权不变,品轶升格为正二品。

    太常寺和礼部的僧道司、南京的宗教管理司合并为国家宗教管理局,品轶不变,仍为正三品。

    鸿胪寺完全并入礼部,同礼部内负责外事接待、宗藩事务管理部门合并为外交司。

    至于光禄寺和太仆寺直接取消,宫廷宴礼的标准全归司礼监的尚膳局负责,国家几大马场的管理则由兵部和南京大都督府军需部负责。

    在改组之后,五寺不再存在,新的行政体系下,内阁直接领导全国十六省(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河北、安徽、江苏)、四个直辖府(北京、南京、上海、广州)、中央各直属部门(六部、两院、通政使司、海关、宗教管理局、国有资源管理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