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南方局势(2 / 2)

加入书签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广西边境的部分土司开始倒向安南国。

    要知道在大明与安南之间,可是没有那么清晰明确的边境线的,而且因为两国接壤的地方有很多的山脉,深山老林里的蛮族,不仅自己没有国家认同的观念,而且连大明也说不好他们的具体组成。

    这片土地,从汉朝以来,就始终对着中原王朝有着很强的离心力,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那自然好说,而一旦中原王朝衰落,这地方必然会形成割据独立,而且很容易被南方的国家所占据。

    所以,朝秦暮楚在土司们这里,实在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而恰好安南国这时候也不安分。

    朱雄英微微一怔,因为大明对于国外情报的落后,所以安南国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确实不是特别清楚。

    当然,如果傅友文只是一个正常的户部侍郎,那么他肯定也不清楚,但作为蓝玉小圈子里的“军师”角色,傅友文能从军方获取的信息,却比普通文官要多得多。

    因此,傅友文给朱雄英解释道:“从安南那边的土司听说占城国的国王制蓬峨似乎战死了,安南国的主力已经从南线抽身,得以调兵北返,而且安南国内的局势也不太平。”

    “详细说说。”朱雄英的面色有些凝重,他没想到,傅友文的消息比锦衣卫还要快。

    因为海贸的事情,所以第一时间就交代给锦衣卫,令其侦查安南国和占城国的情报了,但是南方长期以来都是锦衣卫活动范围较少的区域,也是情报的薄弱之处,所以消息都很滞后.哪怕这时候下令查,等到查清楚反馈回来,也得有一阵子了。

    不过既然傅友文这边的消息更快更全面,那么提前了解自然是更好的。

    经过傅友文的介绍,朱雄英对眼下南方的局势,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安南国和占城国,版图有点类似于越南战争时期的北越和南越,长期以来,都是安南国压着占城国打,但是在三十年前随着制蓬峨成为占城国国王以后,局势开始转变了,制蓬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天才,他继位以后大力整顿了占城国的军队,因地制宜设计了以象阵为核心的军队体系,并且趁着安南国陈朝的内讧,不断吸纳逃亡到占城国的军官,实现了军力的大幅增长。

    在洪武元年的时候,安南国陈朝的陈裕宗派遣大军讨伐占城,被制蓬峨设伏大败,随后趁着安南国皇位争夺事件的混乱,大举出兵北伐,攻破安南国的首都升龙府,大肆焚烧掳掠而归。

    洪武九年的时候,安南国内的混乱初步平息,新任国王陈睿宗为了树立威望亲自带兵攻打占城,然后结局比明堡宗还惨,直接战败后一命呜呼了,安南国元气大伤,首都升龙府再次被制蓬峨攻陷,洪武十一年,制蓬峨第三次攻陷安南国首都升龙府,两国攻守之势可以说是彻底逆转。

    不过,在这种亡国危机下,安南国内也出了一位力挽狂澜的救时宰相,那就是外戚胡季犛,在第三次被攻陷国都后,胡季犛上位兼任小司空,并推荐其结义兄弟阮多方为将军,党羽范巨论为权都事,在朝中竖立自己的党羽,逐渐掌握安南国陈朝的大权。

    而后在洪武十三年,制蓬峨第四次北伐进攻清化的时候,胡季犛领水军、杜子平领步军前往防御并击败了制蓬峨,这是陈朝第一次击败制蓬峨军,胡季犛在朝野和军队中的威望大大地提高,而战后杜子平托以疾病的原因被免职,胡季犛独掌军权。

    随后,胡季犛命手下弑杀了陈废帝,陈艺宗继位,而随着今年制蓬峨第五次北伐但却在海潮江遇伏身亡后,胡季犛的外部压力彻底解除了,安南军一路南下,占城国丢失了不少土地,不过制蓬峨留下的军队还很强大,安南国没有一口气吞掉占城国能力,所以双方最终以横山关为界暂时罢兵言和。

    而安南国对占城国战争的胜利,也意味着两国之间高下已分,安南国有更多的兵力可以抽回北方,再加上安南国对北方边境始终有领土要求,因此在韩观镇压下利益受损的边境土司们,也开始倒向安南国,这就形成了安南国与大明之间的边境摩擦。

    只不过这种边境摩擦还没有引起大明的重视,毕竟跟安南国比起来,高丽国那可过分多了,不断越过鸭绿江屯田、建立城堡、迁移人口,并且收编残存的女真人当打手.安南国这种小打小闹,广西地方就能处理,还传不到中枢的耳中。

    傅友文总结道:“所以,大明如果派遣舰队保护着商船前往安南国进行贸易,那么在这个时间档口,其实是有可能引起安南人其他猜测的,整个航程也会出现不必要的纠纷,甚至有可能引发战争。”

    “如此说来,事情倒是要更复杂一些。”朱雄英认真以对,“不过问题倒也不大,这次下南洋,本来舰队也有威慑南洋诸国,散布大明天威的意思,其实反过来想,难道安南国就不虚吗?”

    傅友文微微一怔,朱雄英这话说的很有意思,是啊,安南国就不虚吗?

    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安南国这么多年以来,始终与占城国处于战争状态,制蓬峨五次北伐,三次攻陷安南国都,整个安南的政治、经济都受到了战争的极大影响,正是因为两国的战争,渴望当权者能保护他们利益的大地主才会支持外戚胡季犛上位.当然,安南国内的大地主们不久以后就会迎来胡季犛的背刺就是了,胡季犛会做出跟李成桂一样的选择,那就是清查私田。

    说回现在,安南国的国力、军力,其实是不足以再次支撑一场大规模的全面战争的,这个道理显而易见,要是安南国有能力跟大明开战,那他们为什么不一路平推先把南边的占城国给灭了?是他们不想吗?

    肯定不是。

    所以,久经战乱的安南国,这时候肯定是不敢公然跟大明开战的,这也就是反应了他们奇怪的心态,一方面想在北方边境招降纳叛拓展势力,另一方面还不敢跟大明公然叫嚣。

    故此朱雄英判断,此行安南国是不敢对大明的舰队动手的,大明舰队的到来,反而能起到威慑安南国,继而维持住安南国与占城国之间的态势均衡的作用。

    “有了大明舰队的干预,安南国想要大举南下,彻底灭亡占城国,肯定是会有顾虑的。同时,维持住现在两国之间的局势,对大明来讲也是最好的选择,毕竟不管是安南国强大还是占城国强大,都不符合大明的利益而在占城国的角度来讲,在安南国的压力下,他们也会更加地亲近大明。”

    “所以这次下南洋,我认为是利处很多,弊处很少。”

    听了朱雄英的分析,傅友文点了点头,心中对于南方局势的担忧稍稍地减轻了,如此说来倒是一举两得,既能赚钱,又能稳定南方。

    两人继续讨论,话题转到了第二站占城国。

    占城,即占婆补罗(“补罗”梵语意为“城”),所以又叫占婆,这个国家在洪武二十三年的今天,国土是北起横山关,南至大海,以前是汉朝所置日南郡的象林县,后来象林县功曹之子区逵杀了县令自号为王,建立了占城国,隋唐的时候国土极盛,曾发兵攻打唐朝,占领驩、爱二州,后被唐朝的安南都护张舟所败,占城国开始把领土扩张的目光转向了西方,趁真腊分裂之机入侵真腊国,不过很快吴哥王朝建立,真腊国与占城国陷入了长期战争,最后占城国被真腊国吞并,再次独立后,又遇到了蒙古人的南侵,在蒙古南侵的过程中,占城国表现相当出彩,安南国被蒙古人灭国了,占城国反而坚持住了,甚至凭借着茂密的丛林地形,数次击败了蒙古远征军。

    朱雄英说道:“占城国虽小,但其地理位置重要,位于南海要冲,是我们通往更远海域的必经之路。不过跟安南国相比,占城国基本上没有受太多的汉化,这一点倒是有些遗憾。”

    文化输出是增加大明影响力很重要的一环,以大明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形成的文化认同,其实无形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过这种东西的实际效果还是要依赖于军事,兵强马壮说话才硬气。

    傅友文点了点头说道:“占城国确实是个重要的中转站,不过,由于占城国与安南国、真腊国,都存在恩怨,在前往时还需格外小心,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纷争,大明不站队,才能处于超然的地位。”

    朱雄英微微颔首:“这是自然,到时候得跟水师的将领详细说明这一点,这一趟探查情报和军事威慑都在其次,主要目的还是做生意,得确保我们在占城国的贸易能够顺利进行。”

    接着,朱雄英和傅友文又在财务方面估计了一下,包括几种主要货物的进货成本和利润,以及远航的具体费用,最后算出的预估利润还是挺令人满意的,最起码能支撑第二批次风帆战列舰的建造了,除此之外还能富余一些。

    “有一就有二,只要这次远航顺利,能够带回来几十万贯的利润,那下一次下南洋就好说多了,若是一年能有一到两次皇室主导的远洋贸易,整个大明的财政都能宽裕不少。”

    朱雄英点了点头,站起身向傅友文告辞:“谢您解惑,今日受益匪浅其实只要户部支持,这件事情筹备起来会很顺利的,海上贸易定能取得成功。”

    “殿下过誉了。”傅友文回礼道:“能够参与此次远洋贸易的筹备,也是户部的荣幸,户部定会全力支持殿下的计划,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

    “户部的杨尚书那里?”

    “无妨,我会去说的。”

    户部内部的勾心斗角和权利争夺,朱雄英就不打算参与了,他这个身份也不合适。

    跟户部沟通完,内廷方面就好说多了,作为皇权的附属,宦官们不可能反对这个计划,他需要注意的是不让宦官们从海贸里中饱私囊太多。

    朱雄英步出户部值房,阳光斜斜地洒在他的脸上,映出几分坚毅。

    什么叫大航海时代的开端?

    对于朱雄英来说,这次的海上贸易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商业活动,更是大明向海洋迈出的重要一步,只要先让朝野看到海贸的利润,那么有利可图,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办更多的事情,肯定还有接下来的行动,而这种东西,肯定都是规模越来越大的。

    海外贸易,虽然目前仅仅是皇室主导的海外贸易,但涉及的产业链却很广泛,毕竟皇庄皇店也不会直接生产丝绸、茶叶、瓷器,最后采购带动的都是这些行业的发展,而从海外购买的商品,回来销售,同样也能带动国内市场的活跃。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