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李战神问对(1 / 2)

加入书签

而其他皇孙们所在的小旗也基本上都打出了自己的水平,有确实对军事毫无天赋比较菜的,跟对面菜鸡互啄,也有能看过眼的,比如秦王家的朱尚炳,就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沉默寡言,但却冲在最前面,指挥队伍击败了对手。

    整体看下来少年们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有能力的打出了表现,没能力的也给了个态度出来,对于鸳鸯阵的实战运用称不上多娴熟,但也没有太大的岔子,一部分小旗官也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迅速做出决策。

    对于这样的结果,高台上观战的人们已经很满意了,毕竟这才训练几个月不是?而且,也确实不是要求所有皇孙都精通军事,军事训练本身这个过程,就已经是对他们的一种锻炼了,训练他们对上级的服从性和对士兵们的领导能力,这在他们以后的人生中显然是很有帮助的朱元璋之所以同意让在京的适龄皇孙们进入幼军,很大原因就是自己这帮儿子就藩以后普遍行事荒诞不经,所以朱元璋认为精神层面的东西还是从小抓起比较好。

    演习结束后,先是梅殷和平安作为府军前卫的指挥官表扬了一下幼军的表现,随后则是五军都督府的将领们讲了讲。

    最后,朱元璋站起身来,目光在众皇孙身上一一扫过,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很好,你们都没有让咱失望。”

    太子朱标也点头称赞道:“确实都不错,各有千秋特色。”

    皇帝和太子都认可了,梅殷和平安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欣慰,没丢脸,就是最大的成功!

    而且,没有出现什么重大伤亡,这是最重要的。

    整场实兵对抗下来,因为包括牛皮甲和护心镜、铁质兜鍪在内的护具包裹的比较严实,没有出现死人或者重伤的情况,但骨折、崴脚、流鼻血的倒是有,问题却都不大。

    而由于不是晋级赛制,只是对抗赛,所以有一半的队伍都是赢家,赢家的奖励也很简单,可以放假一天,同时今天的午饭全体加菜,灰头土脸的少年们还是都挺满意的。

    其他明面上的奖励肯定是没有的,但所有队伍和个人的表现,都被旁边密密麻麻负责的裁判和观战的军官记录了下来,这将作为他们以后的评定,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出路。

    演习结束后,幼军的少年们卸了甲胄先去干饭,然后再去澡堂洗澡.热水在这個时代也是一种资源,因为普通人家为了节省燃料,一般是不会频繁烧热水来每天洗脸洗澡的,而军队里则是免费在固定时间供应的,用来洗澡和泡脚,舒缓训练造成的疲劳。

    众将领则是齐聚一堂,进行演习后的总结与未来的规划,皇帝和太子也跟着出席了。

    指挥使梅殷率先站了出来,向五军都督府的高层和皇帝、太子陈述了自己的想法:“今日之演习,火器的威力已然显现,臣以为我们可以将幼军训练成一支以火器为主要装备的实验部队,以此来进一步试验。”

    纯火器部队的提议,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场的很多将领,都清楚这是圣孙想要进行的,而驸马梅殷既然也不反对,再加上演习效果确实看着不错,那么他们肯定也没有反对的必要。

    平安也迫不及待地补充道:“陛下,火器确实具有巨大的潜力,今日之战便是明证,我们应当顺应时势,大力发展火器。”

    不过,还是有人站出来适当泼一泼冷水的:“火器的确威力巨大,但梅指挥使是否考虑过其局限?火器的制造和维护成本高昂,且易受天气和环境影响,如果装备太多火器,那老天爷不赏脸的时候怎么办?”

    其他将领也跟着说道:“演习的时候步兵对冲尚可周旋,可如果是以步对骑呢?怕是还不如强弩好用,对面的骑兵一轮没放完就冲到脸上了,到时候如何应对?”

    “火器虽然威力大,但若是遇到雨天或者潮湿的环境,火药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这一点确实还是要多考虑的。”

    此时,曹国公李文忠站了出来:“梅指挥使和平同知的想法固然不错,但我们不能忽视传统兵器在实战中的作用,火器虽强,但若是过于依赖,全员都装备火器,一旦火药供应不足或者遇到特殊环境,我们的军队便会陷入极大的被动。”

    “不过.”李文忠话锋一转,“眼下一半一半就不错嘛,不妨就先这么用着,这样火铳也可以插上铳刀当短枪,也不碍事。”

    魏国公徐达也点头道:“曹国公所言极是,这样确实不错,大明需要往前看,未来火器的发展会非常迅猛,我们不能抱残守缺。”

    徐达的发言非常有重量,基本上就是定调了,而明军确实也不排斥火器,在元末乱世里,明军就装备了大量各种类型的火器,从突火枪到碗口炮,可以说还是很有使用经验的当然,也正因如此明军的将领们才会对火器的缺点也很了解,并没有盲目地去追捧火器。

    朱元璋也认可了这一点。

    “火器是未来战场上的主流,咱也是这么觉得,必须紧跟未来的趋势,该试就得试,不成又有什么损失?而且步子也可以迈的大一点,不是还有车阵和空心方阵吗?一并加到幼军的操演里,练好了再继续看效果,如果有效果,再从上十二卫亲军里推广。”

    皇帝的一锤定音,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虽然仍有人持保留意见,但无人再出言反驳。

    其实在场的人都明白,这种试验,本质上是在试验明军的未来是否要转向火器化,而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实战来验证的决策。

    而在另一边幼军的食堂里,朱雄英也在和李景隆交谈。

    两人端着托盘上的食物,坐在了一个偏僻角落里,周围的少年们也很识趣,都隔了一段距离,没有人来偷听。

    朱雄英用筷子搅和了一下野菜苗拌土豆泥,然后送进了嘴里抿了一口,咸口的味道说实话还不错,汤则是自己盛的,豆芽鸡蛋汤,洒了点不知道是什么肉的肉碎,用料实在不算是清汤寡水。

    主食是馒头或者米饭自己选,米饭就是一大勺约莫四两,馒头则是两个大的,朱雄英选的米饭今天肉菜比较丰盛,有红烧肉,也有鸡肉,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讲算是难得美味了,而且幼军食堂的打菜师傅不颠勺,好评。

    总之,能在古代搞出初中食堂的水平给上千人供应,其实也是挺费心思的一件事情,跟明军的普通士兵相比,幼军这些少年的伙食待遇,明显是要好不少的,除了年纪小需要长身体,皇孙们也被规定在这里跟士兵一起吃饭,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俗话所‘为将之道、一日三餐’,指挥使不容易啊。”李景隆夹了块鸡肉进嘴里嚼了嚼,感叹了一声。

    “姑父确实厉害。”

    亲身体验了明代的军旅生活以后,朱雄英对李景隆的评价已经高了不少了。

    战争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打仗,另一个部分是打仗之外的事情.这句话看起来像是废话,其实不是,从《孙子兵法》开始,无数的古代兵书直到现代世界的诸多军事理论,稍微对军事有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打的就是组织度。

    组织能力,对于一支军队来讲至关重要,虽然历史上的名场面,从来都不会记录这一点,只会记录某位名将在某场战役中运筹帷幄,临机制胜。

    但要知道,战争是动辄数千、数万、十几万、几十万人的集体行动,但凡是人就需要被组织、需要吃东西、需要训练、需要住宿睡觉,而人数越多,对于组织者的管理难度来讲,就越大。

    所以通常来讲,评价一个普通的将军,先评价的不是他能不能带着队伍打胜仗,而是能不能带着完整状态的队伍到战场,到战场的时候士气没有低落、士兵吃得饱穿得暖、有帐篷睡觉。

    其次,才是这位将军的打仗能力。

    这个观点在五军都督府也是通用的,较为和平的时期,在相同的条件下,一个具有优秀组织能力的将领,肯定比组织能力差的将领晋升的要快。

    而梅殷和李景隆或许都称不上什么名将,因为他们打仗的水平,都不是一流的,平安的打仗水平绝对能吊打他们,但论起组织能力,梅殷和李景隆却都比平安强得多。

    朱雄英略微举起了盛着豆芽鸡蛋汤的碗,跟李景隆滑稽地碰了碰。

    “我打算先从如何带好一个总旗、一个百户开始锻炼,还需要向表哥多请教。”

    李景隆略微迟疑,还是说道:“大明有这么多将领,倒也不必自己学吧?”

    名将,并非皇帝的必备副职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