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半岛博弈(2 / 2)

加入书签

而捕鱼儿海之战,是洪武二十年的事情。

换句话说,大明在北疆的军队,已经囤积了五年的物资了,并且足足五年没有打过打仗了。

要知道,大明摆在北方的军队,才是最精锐的!

即便在其他方面,比如西边的西域、甘肃,以及中间的宁夏、河套、代北等地的明军动不了,但仅仅是北平和辽东两地,全力动员,就能够动员出一支十万规模的精锐之师。

打高丽,在北线有如此规模的军队,其实基本已经够了。

因为大明现在打高丽,不是侵略战争,而是帮助高丽戡平内乱,所以不仅仅会有相当部分的高丽军民喜迎王师,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也会有大量的中间派倒向大明这一边.这不是臆想,也不是因为高丽享国太久,所以武断地认为高丽百姓心向王室,而是搜集了大量情报后得出的结论。

在高丽内部,此时贵族和士大夫,武夫和文官这两对群体之间的矛盾,是非常激烈的,甚至激烈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李成桂虽然凭借着武力优势暂时占优,但这不意味着整个高丽军队都是他的门生故吏,同样有很多的将领是反对李成桂的,只不过他们不在中枢,也不在重要的职位上,而是广泛散布于各道各郡,而这些地方,都是明军要经过的地方。

而在地方的其他群体也是如此,高丽贵族们占据着大量的土地,这些都是李成桂的生死大敌。

要知道,李成桂登基后为了稳固政权,对内外实施的举措里,大封功臣、清洗高丽王族、迁都汉阳改称汉城这些,只是动了贵族的颜面,而从李成桂当上宰相开始执政以来,土地方面大刀阔斧的变法,可是动了贵族们的根本利益!

之所以如今高丽国内的局势,会闹到现在这种根本就是不可调和的地步,土地问题是最核心的。

高丽王朝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的田柴科制,但是自高丽中期以来,豪族、寺院兼并土地日益严重,大地主的农庄林立,土地的国有制度逐渐受到破坏,国有的土地被贵族们所霸占,并且肆无忌惮地不断扩占,由此造成税制紊乱,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国家经济基础陷入危机,这一点有些类似唐代均田制的瓦解。

而自从威化岛回军之后,李成桂就宣布将佛寺的三百多处土地收归国有,没收高丽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所有私田文契,在大明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焚公私田籍于市街,大火数日不灭;洪武二十四年的时候,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并宣布实行科田法,整顿高丽中期以来陷于混乱的田制,恢复土地国有制度,重新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保护其使用权。

李成桂搞的,基本上就是高丽版的均田制,规定京畿一带土地按品级授给在京任职的官员,称科田,第一科得田150结,依次递减,至第十八科得田10结,而京畿以外的地方置军田,以养军士,是打算搞高丽自己的府兵制.科田和军田都允许程度不同的世袭。另有功臣田,可以子孙相传,公私奴婢、工商、卖卜、娼妓、僧尼等,不许受田。

科田法的实施对于高丽来讲,当然有积极意义,它限制了大农庄主的横征暴敛,有利于高丽中枢权力的加强,而根据科田法的条例,土地按人的地位来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受田者获得租权,而农民则得到耕种权,按惯例田租为庄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为租税缴纳给国家,由于就耕作权而言,农民作为佃农对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没收,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如果能够推进下去,那么通过科田制改革,大贵族和士大夫们将失去经济基础纷纷崩溃,李成桂及其心腹将通过土地税收控制国家经济。

但是,但是,为啥高丽国内的矛盾,直接激烈到了这个地步呢?

原因就是,大贵族和保守派的士大夫们,团结到了以郑梦周为首的利益集团里,摒弃了成见,共同对抗李成桂的军功集团。

一旦李成桂真的篡国并且坐稳了位置腾出手来,那么大贵族和绝大多数保守派的士大夫们,都会被李成桂清算。

而要知道的是,在高丽朝堂里,真正掌握话语权的,就是这帮人,而不是李成桂通过一点田产就能拉拢的底层寒门出身的小官僚们.哪个大贵族或者顶级士大夫,看得起李成桂按品级发的那点田?而且这些田,可全都是从他们身上割下来的!

所以眼下的局势,就是朝堂里大贵族和保守派士大夫是不服李成桂的,而且是有着根本利益冲突的,之所以李成桂掌控了局势,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李成桂手里有军队。

在地方上也是如此,大贵族和保守派士大夫依旧是地方真正的统治者,这一点跟大明是基本上一样的。

而除了少量想要搏个从龙之功的寒门士大夫,以及总数超过高丽军队一半的军人支持李成桂以外,在高丽国内,李成桂是被社会各阶层广泛反对的.大贵族、士大夫、奴婢、商人、佛寺势力等等。

因此,只要明军出兵,那么必然会有大量站在李成桂利益对立面的势力来帮助大明。

这一点,毋庸置疑。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继续说下去。”

“是。”李文忠继续说道,“我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从南路解决高丽,而是为了给辽阳的凉国公集结辽东和北平的机动兵力争取时间,待蓝玉大军集结完毕,便可从北路跨过鸭绿江,进军高丽。这样一来,我军便可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让李成桂首尾不能相顾!”

那么,现在就剩下一个问题了。

“辎重够吗?”朱元璋问道。

“囤积的辎重足够在不大规模调动整个北方的情况下,维持到明年的二月。”李文忠盘账盘的很清楚,得益于开中法还有二十年来始终把蒙古人作为最大假想敌,北疆明军的家底比较厚实,哪怕是打完了捕鱼儿海之战,剩余的物资和这五年积累下来的,也足够十万大军的半年消耗之用。

喔,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北疆明军最大的后勤基地,就是北平。

之所以是北平,是因为中原地区和河北大平原生产的粮食,都可以方便地运输到这里,而如果是在山西囤积,那么则会因为崎岖的山路而增加大量的成本。

再加上北平既可以东出辽东,也可以西经宣府进入大同或者北上草原,所以也就理所当然地承担了这个角色,而一旦对高丽开战,北平作为后勤基地的优势就可以体现出来。

不需要北方的全面动员,只需要调动一部分民夫,就能依靠库存,帮助大明进行远征。

除此之外,明军在辽西走廊,也就是山海关-辽阳一线建立的绵密的兵站、仓库,这次也会起到大用这些在之前是为了对付纳哈出用的。

只不过,如果继续向东,跨过长白山和鸭绿江,那么在这段路上,明军就要加倍小心了,一方面是有很多山路,另一方面,则是女真人的袭扰。

而即便过了鸭绿江,在高丽境内,也有很多阻碍.必须要在冬天来临之前,就突破高丽军队的防线,至少要前进到安州。

最佳的行军路线就是沿着海岸线不远的道路进行行军,那里没有高丽北部延绵不绝的崇山峻岭,现代世界的公路也是沿着这条路修的。

不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条行军路线很直。

是的,从辽阳到丹东,正好是把辽东半岛像是切西瓜一样切了个对角,中间虽然要走山路,但好歹是路,也是现代世界G304和G1113走的那条路,而到了丹东渡过鸭绿江,顺着海岸线走就能到安州,然后一路直下就是平壤。

这是唯一一条可以避开高丽北部崇山峻岭的道路,也是一条缩小后笔直到近乎直线的线路。

当然,这也意味着高丽军队女真人会在长白山就开始层层抵抗、袭扰,在渡过鸭绿江后,更是会以精锐部队阻击。

而如果明军无法沿着这条路走,那基本上就只能选择绕行茫茫群山了.这是不可能的。

这条路,直线距离,短到只有270公里,也就是540里。

现代世界几个小时就开到了,即便是在大明这个时代,从陆路走,也着实不算远。

安州到平壤,则只有一百里出头

大明知道这一点,高丽自然也知道。

所以,一旦大明选择从北面动用北平和辽东的军队进攻,那么在渡过鸭绿江以后,必然会面临着艰苦的攻坚战,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从辽阳集结出发开始算起,包括翻山越岭走山路到丹东,再到渡过丹东抵达安州,看起来好像补给能从八月坚持到来年的二月,但实际上的时间,根本没有这么长。

第一,明军的军事行动,必须在完成秋收以后进行,因为不管是北平还是辽东的军户,大部分都是有着屯垦任务的,而且这些粮食不可能不收,所以必须要给秋收留出时间,这样的话,集结军队的窗口期,就到了九月。

第二,集结军队不等于能把军队瞬移到出发地,即便可以辽东的军队先出发,但散布在辽东各地的军队,也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抵达辽阳。

第三,即便集结军队,也需要至少几天时间对军队进行整训,确定不同卫所之间的通讯联络和分路行军的指挥关系,同时这个过程也会让军需官忙到脑袋爆炸,大量配套的物资会被调拨、中转、分配。

所以,真正出发的时间,可能就是十月了。

秋高马肥,确实是出门砍人的好时节。

可砍人也不可能砍到来年二月,实际上,按照农历来算,最多最多坚持到十二月,高丽北部的寒冷程度,就能来到让人根本无法进行作战的程度.零下二十度到三十度的低温,怎么打仗?怎么运输?

所以十月从辽阳出发,走山路的话小一个月到丹东,过了鸭绿江,只有不到一个月的行军作战时间,不管推进到哪里,都不能继续走了,必须原地囤积物资过冬。

窗口期就一个月的时间。

时间紧,任务重。

而真正能够带领明军在这种恶劣条件下长途奔袭的作战的将领,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幸运的是,还有蓝玉!

捕鱼儿海之战的条件,恐怕比这次行动还要差,但蓝玉依旧成功了,大明中枢足够有理由相信,蓝玉这次也能做到,甚至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当然,如果行动不顺利,那大明也只能做好开始一场全面战争的准备了。

沉思再三,朱元璋终于点了点头,道:“好!就依你之计行事,五军都督府即刻传令给常茂,让他率军登陆釜山,不得有误!”

“是!”

朱元璋又道:“即刻命令北平和辽东,集结兵力,准备从北路进军高丽。”

“统帅方面?”徐达问道。

“北路以凉国公蓝玉为主帅,燕王朱棣.吴王朱雄英并为副帅。”

徐达心下了然。

这并没有出乎他的预料,吴王朱雄英巡视五京既然到了北平,又正巧赶上高丽内乱,那么继征安南之战后给朱雄英再次镀金,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甚至这次比上次还不需要担心,因为北路军的统帅凉国公蓝玉是朱雄英的舅姥爷,南路军的统帅郑国公常茂是朱雄英的亲舅舅,真有什么功劳,都少不了朱雄英的。

而这一仗如果能够顺利打完,朱雄英就在大明南北方的军队将领以及主要地方文官的心目中,都将建立起足够的威望。

或许这些威望,还远不足以达到朱元璋亦或者朱标的程度,但是对于第三代的继承人来讲,这就已经足够了。

毕竟,有跟没有,就两码事。

只要有这些印象和威望,那么在以后的道路上,一旦真的能够继承大位,下面就绝不会有那么多质疑和反对的声音。

而蓝玉,显而易见地会重用朱雄英,借此让朱雄英立威、立功。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