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李成桂自戮(2 / 2)
金士衡是兵曹典书、鹰扬卫上将军,南訚是右军节制使,这两人手里都是有兵权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李成桂刚刚登基,人不够用。
而他们虽然没有跟李成桂作战,但是军队回到开京,他们就有了指挥权。
或者说,平常他们都是帮助李成桂来管理和训练这些被收编的部队的......
而同样拥有这些非李成桂嫡系兵权,并且参与了密谋的人,还不少。
随着金士衡的一声令下,开京城内一场无声的变革悄然拉开序幕,那些对李成桂政权心怀不满的开国功臣与旧贵族们,在暗处迅速集结,等待着关键时刻的到来。
而在这其中,南誾的秘密投诚,只有金士衡知道。
——两人互相试探之后,一拍即合。
而知道了明军的态度,他们就不算临时反叛,而算是起义了,这无疑为他们的行动增添了几分胜算,而金士衡则成为了这场密谋的核心。
与此同时,明军大营内,朱雄英与蓝玉正紧锣密鼓地部署着攻城计划,南誾献上的布防图无疑是成为了他们手中的利器,使得明军的每一步行动都显得尤为俱备针对性。
......所以为啥法正能在刘备称王后超过诸葛亮成为麾下文臣地位最高的啊?
从这里就可见一斑。
只不过,南誾献上的开京布防图,跟法正献上的西川地图没得比就是了。
“传令下去,明日一早,全军整装待发,准备攻城。”蓝玉没有犹豫。
李成桂不跑,正合他意。
朱雄英点头赞同,心中却也不免忧虑......仗打到现在,胜利在望,他不想再牺牲太多的战士了,而强行攻城战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牺牲,而他更希望的是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就在明军准备发起总攻的前夜,开京城的城门在夜色中缓缓打开。
这一幕让明军的军官都感到意外,但很快,他们便从出城的高丽军军官口中得知了他们投诚的情况。
值守的朱雄英意识到这是南誾与金士衡等人精心策划的结果,而能够成功利用明军的压力,从内部瓦解李成桂的防线,这无疑是最好的结果了。
而随着开京城的城门在夜色中悄然打开,明军士兵们带着一丝难以置信和谨慎踏入了这座古老的城市。
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打更声。
这些高丽的军官站在一旁看着明军进城,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既有解脱的轻松,也有对未来的忐忑。
李成桂从睡梦中被叫醒。
他“哐”地一下,抽出了宝剑,眼眸里满是血丝。
过了刹那,他才看清楚来人。
“芳远,怎么了?”
“父皇,有人夜里开城门了!”
李芳远急促地说道:“现在明军已经开始进城,外面正在抵抗,您随我先走。”
李成桂的宫殿内,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李成桂得知城门失守的消息后,脸色铁青,眼中闪烁着愤怒,然而他很快冷静下来,深知此刻的抵抗已毫无意义,只能寻求最后的筹码。
“传令下去,召集亲卫,尽快撤离。”李成桂对身边的李芳远吩咐,同时心中盘算着如何利用太后这张最后的王牌。
他知道,只要太后在手,法理上他就还有东西可以拿捏,毕竟,他是通过禅让得到王位的。
然而,李成桂的计划并未能如愿以偿,就在他准备撤离之际,金士衡和几位关键人物已经带兵悄悄包围了宫殿,切断了他的退路。
金士衡不是等闲之辈,早已料到李成桂会有此一举,提前布下了天罗地网。
“李成桂,投降吧。”
金士衡站在宫殿的大门前,声音冷静。
他的背后,是那些对李成桂政权不满已久的旧贵族和开国功臣,他们此刻终于看到了推翻李成桂暴政的希望。
无数甲士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高举着火把。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李成桂的脸色变得更加阴沉,他紧握宝剑,目光在火光中闪烁不定......他其实内心很清楚,此刻的反抗不过是徒劳,但内心的不甘却让他难以轻易言败。
“金士衡,你以为这样就能赢了吗?”李成桂的声音充满威胁,试图用最后的威严震慑对方。
然而,金士衡只是冷冷一笑。
“成王败寇,史书自有定论。李成桂,你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金士衡的话语如同寒冰,穿透了李成桂最后的心理防线。
周围的亲军士兵们也都悄然放下了武器,他们或低头不语,或投以复杂的目光,显然已无心再战。
李成桂环顾四周,看到曾经效忠于自己的将士们如今却都没有心气再战。
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凉,他缓缓放下了手中的宝剑,认命了。
然而就在此时,李成桂的眼神中先是闪过一丝绝望,但随即又被一股狠厉所取代。
“你们以为这样就能赢我了吗?”
他冷笑一声,干脆利落地直接把锋锐的宝剑抹向了自己的脖颈。
血花飞溅。
随着李成桂的自戮,开京城的局势迅速稳定下来。
随着城门大开,明军顺利进入开京,李成桂残部的抵抗几乎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开国功臣,此刻或逃或降,而李芳远本人也在混乱中被俘。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朱雄英深知,接下来的任务更加艰巨——他需要重建高丽的秩序,同时确保大明在高丽的利益得到保障。
在这个过程中,他必须谨慎行事,既要防止高丽内部的动荡,又要应对可能来自外部的挑战。
朱雄英开始着手改革高丽的官僚体系,选拔贤能且亲近大明之士担任要职。
而明军在蓝玉的指挥下,也开始对城市进行有序的接管和治理。
他们不仅恢复了城市的秩序,还着手解决民生问题,努力让百姓们重新过上不至于起来造反的生活......这不是夸张话,这时候因为战争的原因,开京城里的百姓,很多已经饿的都吃不上饭了。
而且,因为早春天寒的原因,更是很多百姓都没有柴火用,在家里冻得瑟瑟发抖。
在这个过程中,朱雄英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或者说,他处理政务,有着相当的水平......可能是继承自朱标?
而除了处理政务,朱雄英更着眼于大明对于高丽的长期影响,他带着金士衡等人,让他的文官班底如解缙等人直接指导,开始搞文化和考试方面的改革,推动儒家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体系的改革,将来为高丽培养出一批批心向大明的“优秀人才”。
嗯,“事大主义”是个好东西。
实际上,自从元朝征服高丽后,高丽就不得不取消一切僭越、严格落实诸侯体制,明军到了这里,占领了开京,帮助王氏复国,高丽更是要发自内心地“事大”,而与“事大”相应的是中原王朝的“字小”,高丽“事大”愈是恭顺,中原王朝的“字小”也愈是宽宏,形成了“事大以礼”和“字小以仁”的一种互动。
而按照朱雄英的规定,高丽需在政治上向明朝称臣,奉大明正朔,使用明朝年号与历法,定期朝贡,并于节庆时遣使朝贺,高丽派遣的使节名目有定期的正朝使、冬至使、圣节使、千秋使及不定期的谢恩使、陈奏使、进贺使、进香使、问安使、告讣使等,统称为“事大使行”。
并且,高丽国王、王妃、世子必须经大明朝廷册封方为合法,并且其死后必须由大明朝廷主持祭祀,并赐予谥号,因此作为宗主国大明亦派遣册封使、吊祭使等使节,此外皇帝向天下颁布诏书时,也会派遣使节来高丽宣诏,在大明“天使”抵达开京时,高丽国王必须亲自前往西郊迎恩门举行盛大的“迎敕”仪式。
而且为了培养高丽的“精明”份子,朱雄英要求高丽王朝盛行“慕华”思想,许多事物都要模仿明朝,比如引入大明衣冠、以中国的儒家性理学统一思想,对于高丽来讲,要做到“虽在海外,三纲五常,中国一般了;敦行孝悌,遵守礼法,刑政法度,依着大明律条行;冠婚丧祭,依着朱子家礼行”。
而这种“慕华”思想既是事大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是事大主义的重要体现。要在高丽士大夫心目中,做到“事大”与“慕华”是紧密相关的,高丽的所作所为不能丝毫违背于大明,否则就是违背事大主义,在这种事大慕华观念的影响下,高丽将宗主国大明奉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以“礼”作为媒介,高丽王朝诚心事奉明王朝,政治上高丽依从儒家礼仪制度,外交政策则采取朝贡方式,思想文化上归依中华文化,并接受明朝保护,这就是朱雄英让高丽王朝高举事大主义的大旗的体现。
而除了文化上面,重要的还有军事上的部署。
高丽既然依附大明,那就要让大明舰队获得港口的补给权力,并且能够在一些港口关键上进行驻扎,停泊,修理船只,而且还要把釜山港完全划给明军,陆师也要以后作为仆从军跟随大明共同作战,这样才能获得明军的武力保护,以确保高丽的国家安全。
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朱雄英也面临着诸多困难,说实话,乱七八糟啥都有,朱雄英感觉头发是没少掉。
他需要不断平衡各方利益、化解内部矛盾......反正吧,在高丽的这几个月,可以说每一步都走得不是很容易。
但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磨砺了朱雄英的施政才能,他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再加上一干文臣班底的帮助,算是最终成功地将高丽给初步改造了。
而南誾、金士衡等人也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在新的庙堂上面的位置,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
——忠诚!
时间的推移,开京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明军算是帮着胆战心惊回到开京的王奭坐稳了王位。
而朱雄英的名字,也注定要在高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呃,在后世历史会怎么写呢?大明的第三位皇帝,他不仅是高丽的征服者,更是高丽的重建者。
有可能吧。
不过朱雄英对自己能不能成为大明的第三位皇帝还不能确定,但经此一战,他也确实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北平和辽东的明军,其中中高层的将领,他基本上都有了交集,而蓝玉麾下的那些悍将,更是对他颇为投契,这里面有蓝玉故意为之的原因,也有朱雄英本人确实能力不错,脾性也合这些将军的胃口的原因。
并且,朱雄英还在高丽,算是施加了相当的影响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