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第116章 机会(2 / 2)

加入书签

    “多谢胡博士。”李安再次行了一礼。

    说实话李安确实有些心动,这可是国子监,放在后世那就是清北。

    李安连忙躲闪开,说道:“胡博士不妥,在下年纪小,胡博士怀疑很正常,不用道歉。”

    侍御史可是言官,这个官职品级大小并不重要,一般官员怕不说,就连皇帝都头疼。

    若是真能把这几句话立在国子监,对他来说好处太大了。

    他们虽然没有考中进士还不是官,但自觉才能不错,以后还是能考上的。

    一时间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胡炎中虽然为官清廉,但是只要是人,肯定是有欲望的。

    对于这样的人,李安还是十分敬佩的。

    胡炎中闻言也没生气,笑道:“老夫想把小哥这几句话立在国子监门口,不知小哥可愿意?”

    胡炎中不仅是国子监博士,在士林中名望不小,不然也不会被官家选为太子的启蒙老师,岂是他们能质疑的。

    这次他在李安身上看到了机会,若是李安青史留名,作为老师,必然也会在青史留名。

    后来官家让他担任东宫侍讲的时候,他看到了另一条路。

    说起来,这次的事情还要多谢他们呢。

    原著中,孙秀才就是因为有个秀才功名,在宥阳那种小地方那叫吃的开。

    像胡炎中这样的人,最看重的就是名了。

    因为国子监世家豪门子弟太多,去了每天谨小慎微的,多难受。

    所谓的三不朽,指的是立言立德立功。

    不仅如此,到时候汴京的豪门贵族,虽不至于把他视作座上宾,却也不会轻易得罪。

    他们敢质疑李安,却不敢质疑胡炎中。

    既然自己走不通,那就收学生。

    当地乡绅红白喜事,都会邀请他坐席。

    胡炎中走后,那几个书生连忙向李安赔罪道歉。

    ‘三不朽’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至高追求。

    毕竟诗词在科举中占比并不重,诗词写的再好,名气再大,除了引来许多人嫉妒,找他比试外,并没有实际的好处,倒不是李安对于抄袭良心难安什么的。

一一一.二五三.二一四.一一六

    “回胡博士,在下如今在盛家私塾读书,师承侍御史刘学文。”李安说道。

    可惜李安却有老师了,虽然没有规定一个人只能拜一人为师,但是在李安有老师的情况下,他若再收李安为学生,青史留名,后人会如何看他?

    对于把名声看的比命都重的人来说,这一点他很难接受。

    “回胡博士,在下已经在盛家进学了,教导在下的庄学究学识渊博,暂时没有换地方的打算。”

    刘学文听完,愣了许久,才有些难以置信的看着李安:“这真是你说的?”

    他自然知道李安这几句话,若是被立在国子监门口对他有多大的好处。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