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春秋无义战(2 / 2)

加入书签

    衙役说完便往下一考间而去。

    而孟子主张的是“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思想,颇有种关下大同的意思。

    最里面是一张半米多宽的床板,外面有一张桌案和凳子,桌子上放着一個小竹篮。

    李安放下手里的东西,摸索着把蜡烛点燃,屋里瞬间亮堂了起来。

    李安的思想就属于离经叛道那一类的,能中就怪了。

    大概意思是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国或许这国要好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考场的考间都是按天干地支分布的,李安的号牌是丁十。

    李安小心的把水放在桌子上,这个水不仅是喝的,研墨也得用,而且刚刚衙役说了,只有上茅房和生病的情况下才能拉铃,其余时间是不能拉的。

    但是“澶渊之盟”确实实现了百年的和平,没少被读书人称赞。

    宋朝实行的是垂拱而治,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套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李安刚把床铺弄好,就听到有衙役再喊,听声音距离他这边还有段距离。

    这是《孟子.尽心》中的一句话。

    “桌案上有个篮子,里面有蜡烛火石,自己点燃。另外一会有人送水,可以拿盛水的器皿盛水。”

    别的不说,就拿宋朝来说,要是真论起来,宋朝的不少皇帝倒是很符合孟子的思想的。

    这没水喝忍一天也不算啥,但是研墨没水可不行,总不能拿尿来研墨吧。

    屋子里散发着一股霉味,因为光线昏暗,也看不清楚是否干净。

    习惯了ABCD加阿拉伯数字分号的李安,对这个真有点茫然。

    简单来说,就拿古诗来说,从字面理解是一种意思,代入作者当时的境遇心情,又能品读出另一种意思。

    到如今连个西夏都打不过了,可笑不。

    考间很小,宽不过两米,长也就三米的样子。

    这次县试共分为五场,分别是论、策、经义、诗词和默经。

六一.二二三.一四四.五四

    但是李安对此却丝毫不认可,从历史唯物论来说,春秋确实无义战,但这种战争却是必须的。

    虽然脱衣检查让李安很是别扭,但是大家都是男人,忍忍也就过去了。

    李安写完题目后,就拿着笔皱眉思考该怎么答题。

    “拿器皿来接水!”

    而策则是计策,是针对某一件事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个小吏大声念着题目,从李安考间外走过,李安听完,连忙在至上写下‘春秋无义战’五个大字。

    没一会,送水的衙役来到李安这间外面,李安从洞里把竹筒递了过去。

    四处打量了一下,见屋子虽然老旧,却打扫的很是干净,不过从屋子里的霉味来看,应该是这两天才打扫过的。

    文章他已经完成了,当然了,现在只是初稿,需要不断的修改推敲才行。

    李安喝了点水,沉下心一句一句的推敲了起来。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