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汴京来人(2 / 2)

加入书签

    只有下国才会对上国上贡,可谓十分屈辱。

    这些年李安也了解了当今官家的一些事,虽说因为这个世界是知否世界,和正史是有些差别,但是差别并不大。

    因为他没坚持下去,向守旧派妥协了。

    而他贬褒不一的地方也是因为变法。

    若是真查出舞弊,扬州大小官员都有一定的连带责任。

    这样李南心里对她十分感激,夫妻关系也会更好。

    但是这并不难怪仁宗皇帝,大宋军队战力弱,加上重文轻武等等一系列的原因,才打了败仗。

    之前李安猜测是因为邕王更受文官拥护,所以最终胜出了。

    这次的事情又让他萌生了另一种猜测。

    对于这两点李安之前就怀疑过,毕竟是过继又不是亲生儿子,好像和年长年幼并没有什么关系。

    后面官家能够下定决心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可见其眼光和能力还是有的。

    当今官家和历史上的仁宗皇帝的生平,非常相似。

    当时是宋朝打赢了,虽说打赢了还给别人送钱粮,有些奇葩,但是那是仁宗皇帝老爹干的,人都已经死了,就先不多做评价了。

    “再说了,你爹那人孝顺的很,我是可以拦着他,那他心里能痛快?憋久了,要么跟我置气,要么把他身子憋坏了。咱家现在也不差这点钱,何必呢。”刘氏说道。

    进入十月,天气也没那么热了,只有中午那一会会热点。

    ……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请李安为扬州官员美言几句。

    如今的官家算起来,应该就是仁宗皇帝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很傻,但是在封建社会,人们对宗族很是重视。

    或许官家看的不止是邕王和兖王谁更贤,也在考察他们的儿子。

    他在位期间,西夏独立,因此爆发了宋夏之战。

    不管后世的评判如何,通过仁宗皇帝在位期间的各种举措来了,能力眼光还是有的。

    迫于当时局势的压力,才不得不向辽国妥协。

    抛开这些不谈,正如刘氏说的那样,父亲李南是个孝顺的,她要是拦着,父亲肯定送不成,但是那样夫妻的情分就淡了。

    但是她刚刚那么一说,明显告诉李南,你干的那些事我都知道,只是没有说破罢了。

六一.二二三.一四四.五四

    刘氏没有读过书,见识也不高,但是思想却非常豁达。

    消息传开没几日,金师爷就找上们来,请李安明日下午申时前抵达扬州码头,随扬州官员一起迎接钦差。

    可以说造成当时局面的原因,是历史遗留问题,和当今官家的关系不大。

    而且李南心里不痛快,指不定会憋出病来。

    一直忙活了七八天才回来,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没有参与的或许不会被问罪,但是前途肯定会受到影响。

    李安满口就答应了下来,反正到时候说没说,也没人敢去找刘学文去问。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