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苏轼回京(2 / 2)

加入书签

    福昌县距离汴京上百里远,苏轼只是一个县主薄,也轮不到他来汴京公干才是。

    皇帝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一些特殊人才,就可以举行制科,针对出题,只要是读书人,有没有功名都可以参加,算是对科举的一种补充。

    而官员内部升迁,除了吏部考评外,其实还有一些别的途径。

    苏轼吃过这方面的红利,对此最有发言权。

    “子瞻兄好意我本不该推辞,不过上元节那晚,我已经约好人赏花灯了,实在不好违约。”李安说道。

    这天李安正在家里看书,海棠过来禀报,苏轼来了,正在前厅等候。

    由此就能看出,上元节更受古人重视。

    “子谦,你让我说你什么好。读书人不爱虚名是好事,但是该展露才华的时候就该展露一下。你那警世四言,连官家都称赞不已,命人立在国子监门口。然而如今伱在汴京的名声,连我那弟弟都差远了,你可知为何?”苏轼说道。

    李安闻言犹豫了一下,说道:“多谢子瞻兄好意,我如今就是个童生,才学有限,还是算了吧。”

    年后李安去刘家和盛家分别拜了個年,就窝在家里看看书。

    “我的才学不及子由,如何和他相比?”李安摇头道。

    因此大多官员都是只有官没有职。

    但是那毕竟不是他的真才实学,才子的人设一旦立起来,后面不时的肯定要拿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诗词出来。

    像什么制试考试,学士院考试,都是其中之一。

    李安的警世四言,足以流传千古,却不足以证明才学。

    不过他也顾不上多想,匆匆往前厅而去。

    对于苏轼的好意,李安还是很感动的。

    “哈哈,那以后咱们倒是可以经常见面交流了。”

    后来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参与的人也必须是有进士功名的。

    苏轼笑道:“我这次来就是邀请你参加上元诗会的,这次诗会汴京许多大儒都会参加,海学士也会去,对你来说可是个机会。”

    “子瞻兄,你怎么突然回汴京了?”李安问出了心里的疑惑。

    这样做的好处也非常大。

    主薄虽然是县令属官,但也是官,又不是什么小吏,县令最多把他闲置,还没有随意换人权利。

    海学士能举荐苏轼参加,足见对他的看重。

    但是他肚子里的货就那么多,一旦用完了怎么办?

    与其以后人设崩塌,不如不出这个名。

    事实上,古代最热闹的节日并不是春节,而是上元节,也就是后世的元宵节。

    即便大宋部门臃肿,依旧用不了这么多官。

    他把李安当成知己好友,才想着让李安能够借此扬名。

    但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靠着抄一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是可以让他名扬天下。

    到时候若能抓住机会,就博个富贵,没有机会,就老老实实做个小官。

    “哈哈,你这个担心是多余的。上元节一共三天,诗会是在前一天晚上举行,不耽误的。”苏轼笑道。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