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海家(2 / 2)

加入书签

    “哈哈,那我就等着了。”

    如今苏洵卖了眉州那边的家业,在汴京安了家,难免有些拮据。

    “行,改天我做东请你。”李安笑道。

    位置虽然比盛家差远了,但是这个位置也不便宜。

    毕竟他推荐提拔的人,都是入朝为官的。

    毕竟诗词只是用来展示志向才华。

    李安虽然不看重名声,但是得到海文仁的夸赞和认可,可不仅仅是名声那么简单。

    第二天一早,李安收拾停当,准备了一些礼物,前去了苏家。

    却还是有一些人是大公无私的。

    以前苏家在眉州有产业,手头还算宽裕。

    他看苏轼这表情,怎么也不像是想广云台的酒了,想的怕是姑娘吧。

    古代的丁忧制度,让官员不厌其烦,为了自己的前途,不管孝顺不孝顺的,他们恨不得父母能长命百岁。

    王氏长相温婉,气质贤淑,和苏轼夫妻关系极好。

    李安到了地方,才发现苏家这个宅子距离盛家并不远,只隔了两条街。

    苏轼能多次在海学士面前推荐他,让李安十分感激。

    不管是县试还是乡试会试,所有答卷最终都会送到汴京封存起来。

    不然苏轼也不会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种深情的词。

    然而人家孝期满了,很快就安排了官职。

    加上他是翰林学士,官家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事,也会找他商议,时常能够见到官家。

    不过他也知道苏轼现在怕是有些囊中羞涩了。

    海文仁在士林中声望高,他夸苏轼文章写的好,自然有很多人慕名观看。

    以海文仁的身份,应该不会只看这些表面的东西。

    “哈哈,你放心吧。以前我就跟海学士提过你,他对你很是欣赏。上次你县试时的文章中的兴农久策,可是赞不绝口。”苏轼笑道。

    因为这条街上居住的都是朝中清贵官员,个个在士林中都有很高的名望。

    苏轼和李安闲聊了一会,把自己新家地址告诉李安,叮嘱李安明天一早去那边找他,就离开了。

    ……

    不然一旦父母去世,丁忧回家守孝,等孝期结束,官位就没了。

    “海学士怎么会看过?”李安惊讶道。

    李安知道苏轼带他去海家,是想把他引荐给海文仁。

    送走苏轼,李安回到书房,思考明天见到海文仁,他会怎么考验自己。

    思来想去,如今议论最多的也就是立储了,不过这个话题太过敏感,海文仁应该不会拿这個来考校他。

    除此外还有很多隐形好处,这也是李安上次拒绝苏轼,后来得知苏轼要把他引荐给海文仁后,觉得后悔的原因。

    只要他在官家面前提一下,直接就在官家那里挂号了。

    因此宋朝文官给人一种感觉,很喜欢举荐提拔人才。

    来到海家,门房见是苏家父子,即便李安看着面生,也没多问。一边派人进去通报,直接让人引父子三人进去。

    由此可见,苏家父子平常经常登门,和海文仁关系不错。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