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宋朝文人太会玩了(2 / 2)

加入书签

一一四.四一.八四.二五一

    今天惊仙楼不接待外客,只有持请帖之人才能入内。

    上行下效,词慢慢就成为了主流。

    很多人把词的盛行,看做是文化的兴盛。

    诗词在古代虽然受文人喜爱,但是毕竟只是小道。

    李安记得后世有人研究过苏轼的词,发现苏轼流传后世的诗词,都是三十多岁才写的。

    但是李安看来,更是一种悲哀。

    苏轼的词受后世人追捧喜爱,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苏轼之所以能写下这些词,究竟经历了哪些。

    这次诗会虽然不是官方举办,但是海文仁这种翰林学士都能来参加,可见影响力不小。

    当然了,也有可能是苏洵觉得自己刚刚欣赏舞姿走神了,老脸有些挂不住。

    舞台四周有三五成群书生打扮的人,正在欣赏舞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的入神,人虽多却十分安静。

    刚刚苏轼那一段是话出自《洛神赋》,虽说曹植一个小叔子给嫂子写这种文章,有些不太合适,但是却不能否认曹植的才华。

    古代有名的诗人词人,都有个共同点,基本都郁郁不得志。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诗词大多都含带着很深的隐喻。

    正是这种安逸的生活,腐朽了上层阶级。

    并不是说李安对词有什么偏见,相反诗词他都比较喜欢,并没有任何偏见。

    或者说前期的苏轼太过顺畅了。

    惊仙楼呈六角状,每层的六个角都有个飞檐,上面挂着一串灯笼。

    后世猜测,苏轼之所以前期没有什么诗词流传,是因为受其父亲的影响。

    这句诗是最真实的写照。

    说白了就是勾栏瓦舍那种地方唱给客人听的。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好!”苏轼忍不住拍手叫好。

    苏家的随从上前递上请帖,门口小厮连忙堆着笑,把四人领了进去。

    苏洵二十多岁才发奋读书,一心为了考取功名,自然没有心思研究诗词。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而两個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也对诗词不怎么重视。

    苏轼这一叫好,打破了这份宁静,许多人纷纷看了过来。

    至于究竟如何,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了。

    到了宋朝经济繁荣,朝廷又优待文官,宋代官僚阶层中,有条件的官员,没有一个不蓄养家妓,这种歌妓轻歌曼舞的生活方式,强烈地吸引着很多文人墨客,并刺激着他们的创作灵感。

    却被苏轼拿来称赞一些舞姬,自然让苏洵很是恼火。

    加上汴京还是大宋国都,算是很高规格的了。

    然而这种场合,李安一进来,却有种来到青楼的感觉。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