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授官的想法(2 / 2)

加入书签

    顾家的事成也好,不成也罢,结果总不会比原剧中更差。

    李安想的是会试授官的事,昨天下午他已经去见过刘学文了。

    刘学文给他说了一些关于授官的事。

    宋初科举录取的人少,只要考中进士,无论几甲,都能直接授官。

    而如今随着录取的人越来越多,朝廷根本不缺官员。

    只有一甲和二甲才会授官,三甲没有关系的,只能给个文散官了。

    宋朝官员是双薪制,文散官一份,职位还有一份。

    这也是宋朝冗官严重的根本原因。

    虽说文散官有工资,还不用干活。

    但是寒窗苦读,千辛万苦考中功名,谁不想要权利?

    当然了,三甲的人不是没有做官的机会。

    朝廷经常会举办制科,通过考试,选出来一部分未授官的文散官给予授官。

    李安最低都是二甲,倒是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不过一甲二甲虽然能授予官职,但是官职和官职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状元榜眼探花这些,会直接授予从六品和从七品的官职,而且还是京官。

    官家也会从中选取几个,进入翰林苑任职。

    其余人只能下放到地方做县令主薄什么的。

    京官肯定是最好的,在京城哪怕只是闲职,混个几年,下放地方的时候,也会升职。

    最重要的是这份资历,历代相公,除了开国那会,其余的相公大多数都是科举后进入翰林院,然后下放地方任职。

    在地方上任职一段时间后,回到京城进入六部,最后为相。

    可以说进入翰林院,以后才有机会入相。

    若是说尚书台类似后世的秘书处,那翰林院就是官家的私人秘书。

    李安倒是没有想那么长远,毕竟相公什么的离他还早。

    若以后赵策英能够登基,实行变法,自己跟在王安石后面混,官职什么的他根本不担心。

    但是这次授官,他很想留在汴京,因为汴京快变天了。

    若是他离开汴京,等汴京消息传过去,什么都晚了。

    而且离得太远,即便他想做什么都做不到。

    但是刘学文的意思,他最多只能在授官后,为李安谋个好一些的去处,却不能在授官上帮李安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李安是留京还是外放,他帮不了什么忙。

    若是李安外放到地方当县令,他倒是能帮李安选个好点的地方,不至于被分到一些穷乡僻壤。

    李安也知道刘学文能力有限,并不怪他。

    他若想留京,除非殿试一鸣惊人,或考中榜眼,或给官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才有机会了。

    然而殿试都是官家当场出题,想押题太难了,根本没法提前准备。

    盛纮那边就不要想了,他就算有那个能力也只会为盛长柏铺路,怎么可能管他这个未来女婿。

    李安有些后悔没有多去海家走动走动了。

    之前苏轼带他去海家,后来他就再也没去过了。

    李安觉得海文仁那种人,骨子里其实十分清高的,刻意经常登门,很容易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这一点从原剧中他把女儿嫁给盛长柏就能看的出来。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