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授官(2 / 2)

加入书签

    暗地里不知道多少人笑话平宁郡主,当然了,这其中也有嫉妒的成分在。

    不管如何,齐衡和嘉成县主的婚事算是定下了。

    杨涛摸了摸鼻子,说道:“我怎么感觉你幸灾乐祸的样子。”

    “哈哈,等你成亲了,我可就是你的长辈了,以后见面了,记得给我敬个茶!”李安笑道。

    “去你的。”杨涛没好气的白了李安一眼。

    “怎么,你不想娶啊?那我跟婉儿妹妹说声去。”李安打趣道。

    “子谦,你就别拿子廉说笑了。”盛长柏为他解围道。

    “则诚,你可得管管你这妹夫,嘴太平贫了。”杨涛笑道。

    玩笑了一阵,杨涛正色道:“则诚,你成亲我是去不了了,只能提前恭喜了。”

    或许是海家那边早就帮盛长柏安排好了,两家商量婚期的时候,海家提出把婚礼放在今年九月,并没有着急。

    杨涛那时候早就上任去了,自然参加不了。

    “人不来没事,礼到了就行了,还有我那份,可不能忘了,不然我就亏大了。”李安笑道。

    “哈哈!”

    李安此话一出,盛长柏和杨涛都笑了,倒是冲淡了即将分别的不舍。

    “肃静!”

    一个官员在几个小吏的陪同下走了过来。

    众人连忙安静了下来。

    那个官员站在院前的台阶上,说了一通官方的话,然后让小吏宣读任命。

    一开始读的都是对三甲的任命,去年科举一共录取了二百七十多人,其中一甲二甲加一起才六十多人,三甲有两百出头。

    这些人中,除了少数一部分有些关系,打点过的,其余人都被授予了文散官,并没有实职。

    这些人要么运气好有贵人相助,要么以后在制试中脱颖而出,不然这辈子基本没有授实职的机会了。

    三甲任命读完,接下来就是二甲了。

    李安他们都属于二甲,因此听的十分认真。

    一个一个名字读下来,很快读到了。

    “扬州人士杨涛,授通州东乡县县丞。”

    县丞是从八品,杨涛在二甲中名次比较靠后,能被授县丞,还是在位于江南的地方,算是很不错的了。

    杨涛听到这个任命也笑了,通州距离扬州也只有几百里路,并不算远,他很满意了。

    接下来一个一个名字被念出,等念到二甲排名十几的时候,已经是从七品的县令了。

    很多人以为县令是九品芝麻官,其实不然,隋唐时期的县令都在五六品。

    而宋朝根据县的大小,县令基本都是正七品或者从七品不等。

    而一些位置重要的大县,县令都是从六品。

    “扬州人士李安授翰林院庶吉士!”

    “哗~”

    这个任命一出,引起一片哗然。

    虽然每次科举后,都会选择一小部分才华出众者进入翰林苑,但是名额非常少,除了一甲的三人外,二甲三甲一起,可能只有一两个名额。

    没想到竟然被人的了一个去。

    那些任命已经宣读了的,倒也没什么,反正他们已经没有机会了。

    但是排在李安前面的却很不甘心,李安被选为庶吉士,也就说他们中可能只有一个人能被选为庶吉士,甚至都没有机会了。

    李安脑袋有些晕乎乎的,他之前一直担心无法留京,没想到不仅留京了,还进入了翰林院。

    前文就说过,翰林院是官家的秘书处。

    当然了,庶吉士是没有发言权的。

    早朝的时候,大殿两侧会坐几个官员,那些就是庶吉士,职责是替官家拟定诏令。

    皇帝并不是随口一说,就等于圣旨诏令了。

    早朝的一些诏令,包括平常的诏令,都是由庶吉士拟定,官家过目后下发下去的,而且还要留存做档案。

    看似好像啥权利没有,但是翰林院庶吉士属于短期官职,进入翰林院更多的目的,是让他们学习的。

    学习个一两年,最多不超过三年,就会重新任命。

    除此外,翰林院庶吉士又被称之为储相,顾名思义就是储备相公。

    相公并不单单指的是宰相,朝中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被尊称为相公。

    而宰相则被称为大相公。

    也就是说被选为庶吉士,只要中途不出一些问题,以后都能成为三品以上官员。

    而朝中三品以上的官职不多,像六部尚书那些都是从二品。

    这么一说,大家就知道庶吉士的含金量了。

    “肃静!”

    过来主持宣读任命的吏部官员皱眉冷喝道。

    现场瞬间安静了下来。

    “继续。”那个官员对小吏说道。

    小吏闻言继续宣读了起来。

    “通州人士盛长柏,授翰林院庶吉士。”

    没错,盛家祖地宥阳就是通州的,也就是杨涛即将赴任的地方。

    因为有之前的事,对于这个任命,倒是没有引起多大波澜。

    而且相比较李安,盛长柏更有名气。

    一来是盛长柏名次高,其次则是盛长柏是海家未来的女婿。

    海家一门五翰林可不是说笑的,因此很多人都觉得盛长柏能够进入翰林院。

    很快宣读到了一甲三人的任命,榜眼探花一个进了吏部一个进了礼部。

    而且还是正七品的官职。

    这两个部门,一个掌管官员升迁任命,一个主管科举,这个起点不比翰林院差。

    接下来就到状元了,不过众人并没有期待感,因为每次的状元授的都是翰林院修撰。

    这个官职负责记录官家言行,掌修实录,除此外还会给官家讲讲经义,以及草拟一些典礼的文稿,其实就是在一些特定场合官家的发言稿。

    没错,古代也是有发言稿的。

    这次也没意外,林易之被授了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等个几年外放时,最少也是一州通判,可谓省了十几年苦功。

    盛纮有王家照拂,自己还一直打点,十余年时间才做到通判,其中的差距一目了然。

    宣读完任命,各自领了任命文书和官服,李安和盛长柏都是绿色的,而杨涛则是青色。

    任命文书是他们到各自衙门报道的文书。

    根据地方不同,要求的道任时间也不一样,李安他们因为在汴京,到任时间是半个月后。

    “咱们要不要找个地方喝几杯庆祝庆祝?盛长柏说道。

    “找什么地方,我家就有酒楼,我请你们。”李安笑道。

    “不成,过几天就是下聘的日子了,我一堆事要忙呢。”杨涛摇头道。

    他这次回京,一方面是回来等待任命,另一方面也是下聘来的。

    过几日就是定下的下聘之日了。

    他的到任期限是两个月,下完聘他要忙着回扬州成亲,接下来还要赶去通州报道,一摊子事呢。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