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第133章 论道荀子,何为儒家!(2 / 2)

加入书签

    秦池轻叹一声,他抬起头,目光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忧虑:“儒家之道,在后世确实经历了一些变迁,随着时代的推移,一些儒家学者过于注重繁文缛节,而忽略了儒家的本质,他们将礼法视为教条,而非指导行为的准则,导致儒家渐渐失去了其灵活性和生命力。”

    他们过于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一一四.四一.八二.一四七

    秦池笑着喝了口茶,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道:“儒家虽为显学,然亦有其弊,儒生重文轻实,空谈仁义,不务实际,且儒家尚古、尊经、重传统,有碍创新,因儒家重礼法、讲等级,易生僵化、压抑之弊,夫子觉得呢?”

    在大秦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甚至,被有心人拿来当做规范与统治别人的工具,不得不说,儒家拿来统治江山,奠定帝王基业,倒是颇为有用。”秦池嗤笑一声。

    “后世儒家过于拘泥于形式,而忘却了儒家之道的初心,他们忘记了儒家之道是要人们明理行道、修身养性、追求内圣外王之境,而非仅仅是一些空洞的仪式和规矩。”

    儒家之道本应以实践为本注重经世致用。

    荀子闻言,诧异起来:“儒家学说本为救世济民,我观儒家经典,皆是以仁义为本,以礼法为用,何以在实际践行中偏离本旨?”

    而荀子也是无言,心中复杂万千,很受震动。

    荀子闻言,受到了不小震动,脸色惊讶,瞳孔凝肃而认真。

    想到这,荀子回头看了一眼一旁恭敬侍奉的李斯,目光十分复杂。

    秦池的说法,他也不是不明白。

    今天他收获颇丰,同时也是对秦池非常的好奇。

    荀子笑了笑,却又深深叹了口气。

    荀子肃然起敬,拜道:“还望廷尉为我解惑!”

    秦池叹了口气,摇摇头:“世事复杂人心难测,儒家学说在传承过程中或被曲解或被利用,是以产生诸多流弊。”

    然而这些儒生们,却将儒家之道变成了一种口头的空谈,忘记了儒家之道的初心和本质。

    秦池闻之,肃然起敬:“夫子高论,儒家重德礼,法家重法治,诚如夫子所言,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唯兼采众长,方能臻于至治。”

    法儒为一体,这本就是荀子学说的核心与本质!

    但他整体上还是偏向于儒家的,认为法家是工具,可用以辅佐儒家,以此来熔炼为一炉!

    可即便如此,秦池对此也是很佩服的。

    “秦廷尉能有如此见解实属难得。”荀子恭敬下拜道。

    荀子连连点头。

    早在很多年前,在他年轻的时候,被稷下学宫赶出去时,他便已经看清了儒家!

    否则,也不会在楚国兰陵,收了李斯、韩非这两个法家徒弟。

    “廷尉有所不知,我的原意,便是将儒法融为一炉,以治国安邦,儒家独尊,则纲常不振;法家独行,则仁爱不存,故须兼取两者之长,方可成治世之良策。”

    他说的那些话,令人震撼,振聋发聩,让人警醒。

    尤其是对儒家的说法,句句落地有力,让荀子不由心惊肉跳!

    大秦居然还有如此明道明德之人,果然让人敬佩!

    “我还有一事询问,在廷尉的心中,何为儒家?”荀子认真问道。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