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郭嵩焘游记(上)(2 / 2)

加入书签

    若是再不识趣,只怕会自取其辱。

    于是一行人出了迎宾馆,登上了一架马车。

    “你们要带老夫去看什么?”

    对于板着脸的老者,蔡绍基微笑以对,“根据石总的指示,我今天先带您去安海镇农场参观,然后再去兵工厂。”

    听到蔡绍基说到兵工厂,郭嵩焘登时来了兴趣,“直接去兵工厂吧,农场有什么看头?”

    蔡绍基仍旧微笑对应,“不好意思,石总下达的命令,我们必须得遵守。”

    郭嵩焘闻言脸色一滞,敷衍道:“好吧,快点出发。”

    马车启动,道路平坦宽阔,路上的行人并不多。

    郭嵩焘举目四望发现镇子并不大,建筑高矮不一,没什么新意,比之欧美名城差太多了。

    蔡绍基笑着开始介绍,“咱们眼下这座小镇名叫安海镇,乃是三年前才开始兴建的。

    当时这里还只是一片荒漠,如今不仅通上了火车还开辟了万亩良田。”

    听完了蔡绍基的介绍,郭嵩焘紧绷的脸颊松弛了,之前的鄙夷消散了。

    “三年就建成这样,确实不容易!”

    蔡绍基听到对方口吻松动心中暗喜,然后指着不远处倒伏的稻田道:“这些水稻都是从清国引进的稻种种植的,我们这边开办了农学会,专门研究如何能够多收粮食的新种。

    您眼前看到的就是用来实验高产育种的稻田,若是研究成功了,日后单靠水稻我们都能养活千千万万的人。”

    郭嵩焘呵呵一笑,泼冷水道:“千年以来,稻麦产量恒定,除了祥瑞,未闻有何地实现增产,真是胡吹大气!”

    蔡绍基不以为意,继续介绍道:“再往西走,我们就能看到采用滴灌技术的实验田了。”

    “滴灌技术?”

    对于郭嵩焘的反应,蔡绍基尽收眼底,对方终于感兴趣了。

    “这是我们石总教授的新技术,因为咱们这边的安海水库容量有限。

    为了能够耕种更多的土地,所以石总提出以竹竿作为灌水工具。

    每日固定时间滴灌水滴,精准施水,就能达到以少量水种植大片地的目标。”

    郭嵩焘听完之后,好奇心大涨,若是真如这个年轻人所说的话,这个“滴灌技术”当真是栽种良法,应该大力推广才是。

    “实验一季下来,成效显著,我们打算下一季大力推广,安海镇以及整个滨海区和静海区都可以尝试这种新式栽种良法。”

    郭嵩焘听完,也跟着赞同的点头,他现在十分好奇所谓的“滴灌技术”到底是什么样的,眼见为实嘛。

    马车行了将近两刻钟,路过了大片的菜地,辣椒、白菜萝卜以及茄子,品种十分丰富。

    过了这些菜地后,他们到了一大片绿油油的沙地果园中。

    蔡绍基小心的搀扶郭嵩焘下车,然后他们缓步走入葡萄园之中。

    郭嵩焘入眼看去发现这片果园地中排满了毛竹竿,根据串联的样式很容易看出,这些毛竹竿充当了水渠的作用。

    所谓“滴灌技术”就是绑在每颗葡萄树根处的毛竹都被钻了细孔。

    充当主水渠的粗毛竹竿来水了,小毛竹竿中的水自然滴下。

    长久滴灌保证果树能有水源滋润根部,无缺水之虞果树也就能够茁壮生长。

    看完了葡萄树,再看苹果树以及桔子树,大同小异。

    无一例外,这些果树在沙地中都被养护的绿意繁盛。

    初看不以为然,仔细思虑一番,这样操作确实精妙。

    不愧是栽种良方,此种方法若是用在清国西北地区,应该还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求追读,收藏,推荐票、投资,

        另感谢书友20230130207、书友20190613220608414、书友20230128989-ec、jin72、书友201905131207596886、书友20230123212618252、胖支的月票支持!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