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第195章 取消农业税的导火索(2 / 2)

加入书签

    并且把土地全部收为国有,只向公众开放了承包经营权,用来防止曾经的土地兼并再次发生。

    这样一来,过去几千年来商品经济税落地的最大阻力,农业地主阶级彻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第二个机遇是是中华决定解放思想,拥抱商品经济,走向改革开放之路。

    对于商业行为和商业思维的污名化活动被迅速从生活中剔除出去。

    一系列试点工程和项目的展开,不断证明着商业繁荣带来税收繁荣的可能性。

    商品经济第一次在官方口中有了比小农经济更高的待遇。

    第三个机遇就是零一年底中华成功加入WTO世贸组织。

    加入了国际商品经济大循环的中华,爆发出了更加巨大的能量。

    商品经济带来的利税规模,也已经远远把农业税甩在了身后,农业税收对于朝廷财政的贡献已经微乎其微。

    尤其是再考虑到征收农业税背后巨大的成本,从朝廷角度来看农业税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王莽:把土地全部收为国有,只向老百姓开放使用权,用来防止土地兼并再次发生,后世的这个土地改革,不就是朕如今在推行的土地改革吗?

    他深刻明白大汉出现的问题在哪里,归根结底就是豪强大肆兼并土地造成的。

    也正因此,他篡汉建立新朝后,就下令把土地收归国有,以此来解决土地兼并的顽疾。

    没想到后世也是实行这样的土地政策,也不知道是不是参考他的做法。

    只不过有些可惜的是,从原先历史得知,他的土地改革一败涂地,并且还丢了江山,丢了性命。

    他汲取了历史教训,没有大刀阔斧的进行土地改革。

    而是采取温和的方式,一点一滴的推行土地国有化,想要使用润物细无声的策略麻痹反对派。

    到了那时,等反对派回过神来的时候,就已经来不及了。

    可即便如此,他也不确定这次土地改革能不能成功,担心会重蹈覆辙。

    他不禁有些羡慕后世朝廷的同时,也很钦佩后世朝廷能取得土地改革的成功。

    他深知想要成功推行土地改革,遇到地主阶级的阻力有多大。

    可偏偏后世朝廷能够成功,这让他羡慕无比的同时,也期待自己也能取得成功。

    各朝的地主阶级看完之后,内心无不胆战心惊。

    后世为了把土地收归国有,强行清除了地主阶级,这让同样身为地主阶级的他们难免有些感同身受的伤感。

    不过让他们庆幸的一点,就是这事没有落到他们头上,和他们关系不大。

    而且他们的朝代不同于后世,后世可以成功清除地主阶级,强制把土地收归国有,但他们的朝代想要如此做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要是他们朝代的皇上想要效仿后世强行实施土地改革,他们地主阶级会让皇上知道改朝换代的滋味。

    各朝的皇帝此刻只有对后世朝廷的佩服,做到了他们想做不敢做的事。

    他们身为皇帝,自然非常清除土地兼并的弊端。

    历朝历代王朝的灭亡,无不是因为土地兼并大行其道,导致老百姓走投无路之下造反引起的。

    他们也想要进行土地改革,强行把土地收归国有,然后重新分配给老百姓,一劳永逸的解决土地兼并的弊病。

    可他们也只敢想一想,根本就不敢实施。

    别说不敢实施,就是透漏一星半点这种迹象,恐怕就会引得天下战乱四起。

    土地是地主阶级的命根子,强行把他们的土地充公,他们一定会联合起来造反的。

    到了那个时候,他们这个皇帝也走到了尽头,根本不会有半分生机。

    要知道一个地主不可怕,一个地主阶级才可怕。

    严格说起来,他们身为皇帝,手中的皇庄无数,他们自己就是全国最大的地主。

    土地充公的土地改革,那他们广袤无垠的皇庄也要充公吗?

    即便他们愿意,这个土地改革也实施不下去。

    毕竟朝廷的文武大臣,可全都是有大量土地的地主。

    而且各地的官员,读书人,乡绅等等,他们都是地主。

    他们要是真是的推行土地充公的改革,就会发现朝堂上的官员会强烈抵制,手握重兵的将军也会强烈抵制,全天下的读书人也会强烈抵制。

    这么一看的话,除了身为皇帝的自己,周围的人全都强烈抵制。

    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不可能推进土地改革。

    要知道,不管是推行一条鞭法的张居正,还是推行摊丁入亩的雍正。

    他们两个土地改革者也只敢向地主阶级征收赋税,可从不敢打地主阶级土地的主意。

    即便是他们两人向地主阶级征税,都遭到了极大的阻力,就更不用说强制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了。

    恐怕他们两人一旦提出没收土地的想法,下一刻就会被周边的人撕得粉身碎骨。

    【中华全面取消农业税,意味着我们几千年来第一次成功突破了小农经济思维下重农抑商的本能思考与思维惯性。

    在铲除了既得利益集团五十多年后,中华从官方到百姓终于获得了拥抱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能力。

    然而拥抱商品经济只是开始,真正的难点在于维持,在于随时提防开改革开放倒车的思维。

    虽然维护小农思维的地主阶层早已消亡,但是它们所留下的认知惯性,依然刻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随时准备着反扑。

    西方人他们从几百年前就搞商品经济这一套,早就习惯了,所以根本没有倒退的担忧。

    但是我们有,而且还很重。

    在漫长的中华历史中上,经商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行诈,因为赚差价有悖于儒家礼法。

    而且商人居无定所,相比于农民更加有管理。

    所以商人几千年都是被文人和官员共同鄙视的存在。

    汉朝时期商人不能穿丝织品衣物,也不能做官。

    晋朝规定商人必须穿一黑一白两色鞋,用来专门羞辱商人。

    哪怕是唐宋明这种商业气息比较浓厚的朝代,对于商人的限制依然较多。

    不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不能出入哪些场合,都有着明文规定。

    这一切都是源于小农经济思维下,对于自由商品经济本能的鄙视哼唾弃。

    因为亚洲农业文明不像西方海盗殖民文明,饿肚子出去抢一把就行。

    在小农经济的思维看来,中华人要都是去经商、没人耕作,全国就要一起饿肚子,所以社会整体性的厌恶除了农业生产之外的一切行为。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是错了,商业繁荣会反哺科技,科技就会促进粮食产量。

    几千年下来,我们最终达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共识,而商人被排在了士农工商的最后一名。

    这样的心态,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根深蒂固的扎根在我们不少人心中。

    我们总是要求商人展示完美人格,否则就转而成为唾弃和抨击他们的工具。

    这其实就是小农经济思维和商品经济思维杂糅在一起的一种异化思维,是一种亚洲所有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朝廷都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

    比如我们常常听到诸如“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这些带有冷嘲热讽的评论,来贬低一些不从事生产的文娱行业。

    这说明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没能摆脱小农经济思维所带来的认知惯性。

    还是在有意无意的根据几千年前所谓的上下九流排名,来随意打击商业活动的生存环境。

    戏子也是商品经济,而且还是附加值不低的商品经济。

    比如美国迪士尼公司,一年的收入就接近6000亿人民币。

    而作为贵州全省的纳税主力茅台的年收入也不过是1300亿。

    迪士尼公司单是缴税金额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果迪士尼公司开在中华,把税交给中华,那这些钱就可以像农业税一样被拿去搞发展搞基建,补贴农民和造福民生,更别提还能进行全球文化输出甚至舆论宣传。

    就像美国好莱坞电影所做的一样,英雄都是美国人,坏人都是外国人。

    当年中华的一部《十面埋伏》,顶了不知道多少个孔子学院的效果。

    但是我们在做什么呢?

    当初李小龙让几代外国人了解了中华功夫,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还可以看到有些人在批评说李小龙不会真功夫,只是一个被吹上天的演员。

    这正是小农思维不断的要求所有人都拥有完美人格的体现,否则最终都难逃污名化的归宿。

    因为小农经济思维从不看可能带来的利益,最典型的就是网络游戏产业,它曾经在不少国人口中是堪比电子鸦片的东西。

    而今天我们才意识到,当年西方对于游戏画质的追求,最终竟然成了人工智能大脑GPU诞生和壮大的温床。

    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当初满口正能量去抵制的那些人,和清朝末年满嘴“西洋玩意儿不过是奇技淫巧,中华还是要看重礼法”的守旧大臣并没有本职的区别。

    他们的思维决定了认知上限,根本意识不到烧开水顶开的锅盖最后可以推着火车跑。】

    各朝的商人无比羡慕后世的商人,能够得到后世朝廷的身份认可。

    后世朝廷亲自下场给商人群体站台,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要知道,在他们所处的朝代,不管上到朝廷官员,还是下到黎民百姓,对他们商人都是抱着歧视的心态,总是动不动就辱骂他们。

    他们商人也是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的,不仅互通货物,还给朝廷缴税,可大家常常对此视而不见。

    他们虽然相比于普通老百姓更加富有,生活也过得更好。

    但他们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谁都可以骂上两句。

    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可以提高社会地位,和普通的黎民百姓有同等的地位。

    可仅仅只是这一点,就永远也无法做到。

    他们商人群体甚至愿意多给朝廷缴税,以换取朝廷对他们商人的一视同仁。

    但朝廷根本就不愿意给他们这个机会,甚至会嗤笑说他们痴心妄想。

    对此,他们商人除了无可奈何抱怨两句,什么也做不了。

    他们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当今皇上看完这个视频后,知道商人的重要性,愿意提高商人的地位。

    【好好学习才能成材,成材了才能去帮助社会发展。

    所以为了最终的结果,在最开始就必须要戒掉干扰因素去专心学习,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朴素认知。

    结果主导行为,这能符合农耕文明的思想。

    要想有个好收成就得从春天开始努力,朝廷要想财政充盈就得收税。

    而农业税最好收,至于商人这个干扰因素就需要时时打压和贬低,好让大家绝了经商的想法,都去老老实实的种地交税。

    这种保守的小农经济思路,在当今的全球化贸易时代,给我们商业经济带来的隐藏危害极大。

    不过这也让我们回过头来看,改革开放以及取消农业税等改革的重大挑战和现实意义。

    商人不是圣人,我们不能再用小农经济的视角去要求所有人。

    确实,商人天性是贪婪的,但是我们的法律就是限制他们贪婪的工具。

    商人如果肆意作乱,那不应该只怪罪商人,而是应该反思立法的进步空间。

    朝廷只需划好监管红线,剩下的舞台全部交给企业自由发挥,对金钱的渴望会自发驱动商人去追逐利润,然后转变成为税款进入国库。

    所以经商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只要能替朝廷财政赚钱就行,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而不能一听到蝈蝈叫就吓得不敢下地种庄稼。

    小时候我们都会嘲笑刻舟求剑里面那个对着刻痕找剑的人,长大了我们会发现,单单是不要用有色眼镜用原罪论看待合法商人,就已经花费了我们两千年时间。

    因为现实和意识等种种原因,尤其是对于我们一个上千年小农经济思维深入骨髓的朝廷,废除农业税无比艰难。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新时代。

    总有一种错觉,认为商品经济占据主导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其中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也不过短短45年。

    而一条鞭法从试点到全国推开,就持续了51年之久。

    一条鞭法改革看起来已是木已成舟,但是张居正死后一生心血付诸东流。

    如果从取消农业税算起来到今天也不过17年时间,很多人心中仍然有着小农经济的心魔,开历史的倒车并不只是说说而已。

    万幸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华怀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可以说是以最快的速度永远把农业税封印了起来。

    而这也证明了我们坚定继续扩大开放,维护商品经济市场繁荣的决心。】

    李隆基: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朕自然知道商人的重要性,朕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商人的贡献。

    会不会抑制商人,这要看当时的农业情况。

    毕竟民以食为天,只有先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才能谈其他的。

    如果连老百姓的吃饭都成问题,这个时候自然要打压商人的,否则会出乱子。

    相比于其他朝代的皇帝,他对商人更加友好,也制定了很多支持商业活动的政策。

    他之所以大力支持商业活动,正是因为大唐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接下来就需要大力发展商业让大唐繁荣昌盛。

    所以他对视频中的一些观点非常认同,只要制定好政策,商人会给朝廷带来积极的影响。

    也正因如此,在他对商人的大力支持下,大唐才会迎来万国来朝的开元盛世。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