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 / 2)

加入书签

    “一边是年轻皇帝和没有实权、不懂政治的书生鼓吹家。”

    晚晴时期的老百姓听到光绪和康有为要聘请伊藤博文为改革顾问,瞬间一片哗然,纷纷斥责康有为勾结敌人。

    “守旧派大臣这是阻挠言路,破坏变法,藐视皇帝权威。”

    “裁撤冗官,就是断了大量官僚的生存路。”

    “康有为、梁启超冒险决定一边向英国、日本求救,一边鼓动袁世凯。”

    “另一边是久经政治场,经历权力斗争洗礼的慈禧。”

    “言明康有为排斥老官僚,培植党羽。”

    “康有为觉得拥有兵权可以救光绪的,就只有袁世凯一个人了。”

    “9月19日凌晨,谭嗣同见完袁世凯回来。”

    完全可以说,伊藤博文就是大清国最大的敌人,是造成大清国屈辱的罪魁祸首。

    “随着改革条例的不断发布,改革派和光绪越发感受到守旧派对改革的阻扰和掣肘。”

    “慈禧的权利都来源于在关键位置安插的自己人,罢免官员就是削减慈禧权利。”

    “帝党翁同龢早已在改革开始之初就被罢官回家,甚至对于弹劾康有为的奏折,也是分批次一步一步递出。”

    “但保住自己的权利是第一,国家危亡是其次。”

    “在罢免礼部六堂官,引入改良派进入军机之后。”

    “这时已经有人陆续向慈器报告了康党乱政,被各种谣言搅得极度敏感的慈禧,听完当场爆发。”

    “光绪知道后大怒,光绪早已经下令鼓励民间上书,保证言路通畅。”

    “袁世凯也正在马不停蹄的赶往荣禄那里,急急忙忙的去把政变的事情报告给荣禄。”

    “改革和守旧,光绪和慈禧的矛盾到达了临界点,终于在九月份开始全面爆发。”

    “这些久经官场的保守派思想落后,但玩政治可都是人精。”

    “如果杀荣禄围颐和园,你就是救皇上的第一功臣。”

    “但不料你昏庸糊涂,胆大妄为。”

    他原本还对康有为抱有好感,毕竟是为了拯救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后党官员言明祖宗所传之天下,将要拱手让人,慈禧听完震动。”

    “当时改良派很多都是小官,上书皇帝都要代递,很多守旧派大臣不愿意代递。”

    “而从光绪的角度看,你们这些人,都把我的话当成什么东西了,我已经要求国家团结一心,一起改革,但这些人只是应付。”

    “此后康有为不断上奏折,在短短三个月中提出了改革方案,包括和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各方面。”

    变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推进,尤其是像废除科举这种干系重大的政策改革。

    “光绪要保的是自己的统治,并非中国人民。”

    “此时似乎光绪还完全不知道康有为武装政变的意图,而康有为、梁启超听到消息,拍案叫绝。”

    不过现在说这些太晚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已经不可挽回。

    可如今看来,他高看了这个口不择言的书生。

    “荣禄三十多岁就已经是朝中大官,是有些看不起康有为的。”

    “伊藤博文没有呼应,康有为明白,只说请伊藤博文设法劝说慈禧变法。”

    变法改革可不是儿戏,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维新派很显然不是反对派的对手。

    虽有一片变法救国之心,但没有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也算是喜欢空谈的书生的通病了。

    “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他大大启蒙了当时的中国人民权观念广泛传播,封建皇帝的权威发生了动摇。”

    “在军事方面,废止拉弓等武试,要求重练陆海军,全面向日本、德国学习。”

    至于康有为宣传的民权和议会,无疑是在瓜分统治者手中的权力,自然不会获得统治者的接纳。

    “6月11日到9月21日的103天,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结束。”

    “随即光绪宣布,国事艰难,自己太劳累,太后做事一直尽善尽美,为了祖宗社稷,恳请太后训政。”

    “此时袁世凯的告密到达了慈禧那里,慈禧下旨捉拿谭嗣同,光绪彻底失去了人身自由。”

    “这时也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康有为在等待光绪召见时,和荣禄有过谈话。”

    “光绪很激动,觉得康有为说的很有条理。”

    “这也为后来的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共和革命之说开始取代变法维新。”

    “在经济方面,要求保护工商业,奖励创新,铸铁路。”

    嬴政:果然是不懂政治的书生鼓吹家,如此大言不惭,也难怪最终失败。

    “康有为讥讽道,杀几个一二品大员,这个法就变了,荣禄听完脸色大变。”

    即便想要废除科举,也应该给天下读书人过渡的时间才行。

    毕竟光绪本就没有实权,再加上改革触动到守旧派的利益,反对派阻拦再正常不过。

    “一是求助于日英帝国主义,二是武装政变干掉慈禧太后。”

    “整个古老的中华帝国被希望之光所笼罩,前方敞开的是辉煌的走向强国的道路,然而保守派把他们从美梦中拉了下来。”

    “康有为向光绪陈述,中国在外国的逼迫和分割下,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非变法不能自强。”

    原本光绪和慈禧两人关系就不好,现在光绪又触动了敏感的权力之争,不出意外慈禧肯定会反击的。

    伊藤博文主导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这才使得日本实力大增,发动了侵略中华的甲午战争。

    “他们有条不紊的准备,就等待着一个机会。”

    “面对慈禧赤裸裸的威胁,光绪皇帝极受震动。”

    朱棣:谭嗣同这是想要用自己的热血唤醒国人对满清政府的不满啊!

    他对谭嗣同深感佩服,这种大无畏的行为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什么都不知道的光绪刚从颐和园回来,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后一个平静的夜晚了。”

    “在封建顽固派势力的百般阻挠面前,终究不堪一击。”

    “你无福承受大业,听人拨弄,像个木偶。”

    甚至于甲午战败之后,就是伊藤博文和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一开始光绪皇帝要任用康有为变法,慈禧太后没有反对。

    戊戌变法的改革行动进行的很仓促,维新派没有考虑到一个新事物的出现,社会大众也需要有接受的过程。

    “光绪当然清楚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当然不想做亡国之主。”

    各朝的皇帝对谭嗣同英勇就义的行为无不深深的动容,内心升起万分敬佩之情。

    可这时候已经山穷水尽了,掌握有兵权的袁世凯是政变成功的唯一希望,他这才冒着必死的决心去策反袁世凯。

    “在文化教育方面,提出废科举,译新书,派留学生,开新校。”

    就他总体感觉,康有为变法操之过急,完全没什么政治经验。

    “但是心里盘算自己的枪和火药都在荣禄那里,天津小战掌握的兵力只有7000人,京城数万兵。”

    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他们身为王朝的统治者,最要紧的是考虑如何保住属于皇家的国。

    “9月14日,光绪正式向慈禧提出了这一建议。”

    在这种情况下,他秉承着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想法跟维新派接触。

    可如今看来,果然一切如他所料,袁世凯选择了告密。

    “感觉良好的改良派立即提出开设议政机构,让维新派进入。”

    如果将来某一天他们的朝代也遭遇光绪面临的情况,恐怕也是和光绪一样的想法,不愿意分割半点权力给老百姓。

    “而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宣传的民权,开议会这些,完全不在光绪的考虑范围之内。”

    这种举动,无疑于会让掌握实权的慈禧敏感,认为光绪这是在削减自己的权力。

    “大家纷纷劝康有为走,加上光绪已命康有为离开北京,康有为决定次日清晨坐火车去天津。”

    “那天夜里,本来反对信任袁世凯的谭嗣同,在康有为的坚持之下,带着必死的决心访问了袁世凯。”

    原本康有为等变法派就已经面临那么多官员反对,不想着怎么在其中斡旋推动变法的开展,反而大言不惭的要砍杀别人。

    即便想要除掉反对派实行变法改革,但也不能明着说吧,尤其是当着一品官员的面。

    而慈禧之所以在幕后掌管全局,就是因为朝堂的关键位置都是她的人。

    “袁世凯与康有为等改良派也有过来往,并盛赞康有为有悲天悯人之心,经天纬地之才。”

    他从未见过如此愚蠢之人,在一个一品大员面前狂言要杀一品大员。

    “在守旧派官僚一步一步展开行动的时候,改良派也开始他们的行动了。”

    “袁世凯听完大惊失色,表面说道杀一个荣禄就像杀条狗一样。”

    “康有为和广大中国人民是脱节的,羸弱的刚萌芽的资产阶级没有力量,只能到处向各种势力妥协,到处卑躬屈膝。”

    “新旧势力已经是剑拔弩张,北京城硝烟弥漫。”

    “和帝党的合作是向封建地主妥协,想引入伊藤博文是向帝国主义妥协。”

    他也是慢慢认识到实权是在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派手中,而他们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人,还没有实权,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支持他们进行变法。

    “在一次改良派王照代递上书被保守派拒绝之后,康党报告给光绪。”

    “天子圣明,袁世凯现在必定是喜而图报,皇上是在给我们暗示,让武装政变继续下去。”

    “光绪皇帝在此阶段也非常勤政,当时几乎每天都有新政的颁布,表现了光绪变法救国的迫切和决心。”

    像礼部这种重要位置的官员,毫无疑问会被慈禧牢牢掌握。

    “你五岁入宫,我辛苦抚养成人,我没有一点对不起你。”

    “六天后,光绪终于见到了康有为,也是唯一一次召见。”

    “并使袁世凯脱离荣禄,直接对光绪负责。”

    “慈禧当然无比清楚,开设议政机构是康党想要揽权。”

    “此时在慈禧眼中,光绪正在步步蚕食自己的权利,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当日下午,慈禧收到奏折,当即决定第二天回宫。”

    身为封建王朝的皇帝,他们天然就和光绪站在一边。

    “当时农民暴动频发,会党斗争,回民起义,还有革命派的广州起义,清朝统治摇摇欲坠。”

    “康有为说非变法不可,荣禄说一两百年的变法,怎么可以一夜之间瞬变。”

    “9月4日,愤怒的光绪第一次没有报告给慈禧,自己擅自做主。”

    “康有为已经知道策反袁世凯失败,大势已去。”

    毕竟守旧派有慈禧撑腰,像袁世凯这种人肯定会选择站在慈禧一边。

    “光绪越发失去耐心,终于爆发。”

    康有为:变法的败局已经显露,是我没有考虑全面,以至于到了如今这地步。

    直接把上千年的科举废除了,那些寒窗苦读的读书人怎么办,这不是直接断了他们的仕途吗?

    至于光绪遭遇守旧派的阻挠,他们到并没有觉得意外。

    谭嗣同:我就知道袁世凯不可信,不应该把希望放在袁世凯身上。

    他的不成熟以及激进的变法内容,最终激怒了慈禧太后,引来了守旧派的强烈反抗。

    他现在有些后悔了,没有好好利用慈禧不反对变法的有利因素,反而走到了慈禧等守旧派的对立面。

    “康有为一心想要进入权力中心,几番上书要求开设议政机构,任用改良派成员,其目的是架空守旧官员。”

    加之当时很多有实权的人还是守旧派,维新派人士有法令出来却缺乏人手去实施。

    此时此刻,很多知识分子思考着出国留学,找到拯救中华民族的办法带回来。

    (本章完)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