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帝王梦的破碎(2 / 2)

加入书签

    而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二十一条,只会让老百姓对袁世凯不满。

    他非常明白,黄兴之所以如此激烈反对孙中山集权,就是源于这样的考虑。

    “外面闹,家里也不太平,袁世凯的几个儿子因为谁做太子,天天在家里争风吃醋,搞宫斗那套把戏。”

    “就在袁世凯宣誓就职的第二天,他抛出了草拟已久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但就在蔡元培与袁世凯会晤的当天晚上,北京爆发了兵变。”

    “参议院的274个席位,国民党占到123席。”

    各朝古人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唏嘘不已,一世英名落得一个晚年不保,这又是何苦来哉。

    他之所以选择称帝,也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好凭借皇帝的名号压制地方的军阀。

    要让黄兴交出手中的权力,自然也就会遭到黄兴的反对。

    他要是傻乎乎的跑去南京,在孙中山的大本营,他会受到掣肘。

    “这个临时约法规定,民国的政体是责任内阁制。”

    “除此之外,袁世凯又将明确效忠自己的几支部队编为六个师。”

    “并且袁世凯此时借钱意图也很明显,肯定就是想着借到钱后招兵买马收拾国民党。”

    “1912年2月13日,也就是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

    他们老百姓希望袁世凯带领着北洋军赶紧结束这混乱的中华大地,带领着他们走向共和,迎来全新的生活。

    “孙中山就是有一百个不愿意,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这次又输了。”

    “然而,护国军和北洋系中的倒袁派已经与袁世凯翻脸了,又怎么可能善罢甘休呢?”

    要是国民党能够劲往一处使,和北洋军作战说不定还有胜算,也就不会输得如此之惨。

    在天下舆论不好的情况下,不想着如何修补,反而犯下更大的错误,倒行逆施的选择称帝,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原本外部环境就不安定,现在又干蠢事,这完全就是给对手递刀子。

    “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有头脑清醒的人,比如黄兴。”

    “没招了,国民党只能硬着头皮打了。”

    “没了国民党的制衡,袁世凯随即开始总揽大权。”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大总统。”

    “同一个月,蔡鄂、唐继尧等人通电各省,宣告云南独立,声讨袁世凯,护国战争开始。”

    “1912年8月,宋教仁将一盘散沙的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按照选举的结果,国民党获得的票数更多,理应控制着国会。

    “见国民党将矛头对准自己,袁世凯公开回应。”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慢慢回过神来,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好像和他们想象中的不一样。

    “失败了也不怕,反正自己手上有兵,到时候武力解决问题。”

    “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没银子还打什么仗?”

    袁世凯:我又不是三岁小孩,怎么可能放弃大好优势跑去南京上任呢?

    他的势力范围在北方,尤其是京城是他的根据地。

    “袁世凯作为从旧时代过来的人,他心里对做皇帝多少还是有点想法的。”

    可他哪里能想到,一世英名的他也有被忽悠的时候。

    “听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了全国抨击,南方军阀和国民党顿时来了精神。”

    “第一个阶段是袁世凯时期,第二个阶段是皖系时期。”

    责任内阁制和他大汉的皇权制度完全不一样,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整件事情非常清楚明了,袁世凯和孙中山为了争夺权力,各自施展手段积极应对。

    能够有效避免袁世凯独揽大权的,就是施行责任内阁制的政体。

    “并且黄兴认为党员在誓约上用中指按上指印,以起矢忠的做法,既原始又落后,不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

    可如今看来,他们完全看错了袁世凯,其虚伪面目令他们恶心。

    皇权制度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而责任内阁制则完全不同,由少数服从多输。

    嬴政:幕后黑手显而易见,分明就是袁世凯指使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他看来,尽管袁世凯在第一轮斗争中取得了上风,也并不意味着权力斗争的结束。

    “当然,孙中山也不是这么容易就认输的性格。”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对弹幕上大骂袁世凯的行为感到不解,苏晨很快就为他们解开了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做出了一个无比愚蠢的决定,称帝。”

    随着局势的慢慢演变,全天下的老百姓已经完全摒弃了帝制,人人心里想着共和制度。

    “见袁世凯在调整,革命党也进行调整。”

    “战后,北洋系控制的民国政府将国民党定为叛党,永久封杀。”

    “待平息事件后,袁世凯表示,不是我不肯南下,只是目前的局面你们也看到了,实在是没办法。”

    “然后,兵变就被袁世凯光速解决,北京街面又恢复安宁。”

    毕竟说一千道一万,没有武力保驾护航,什么政体制度都不管用。

    “但宋教仁之死,却成了清朝灭亡后,国民党不满袁世凯这一年来各种压制异己行为的一个宣泄点。”

    不过虽说孙中山想要把国民党的权力集于一身,但也不是那么轻松就可以做到的。

    “因为按照临时约法规定,民国政府借款要经国会通过后才能签字。”

    他倒是挺疑惑的,没想到支持袁世凯的人远不如支持国民党的。

    这只能说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更加深入人心,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老百姓普遍认为,这都民国了,怎么还签不平等条约呢?看来民国与大清也没什么区别。”

    而且他还仔细询问过身边的人,确认全国的舆论支持他,他这才选择称帝的。

    “不管谁主使的,既然洋人反对,社会媒体反对,地方大员反对,甚至就连派出的特使也打了退堂鼓。”

    “面对孙中山的出招,袁世凯并没有立即回应。”

    “去年谈判时,咱们手里还有几条枪,那时候你不打。”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巧,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动身北上组阁,不料在上海北站遇刺身亡。”

    “有几个士兵甚至还闯入了蔡元培等人的下榻之处,舞刀弄枪进行威胁。”

    “1913年1月,各省陆续开票,众议院的596个席位,国民党占到269席。”

    “所以袁世凯没有第一时间与孙中山打嘴炮,争论朝令夕改是否合理,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整顿军队上。”

    “当时与黄兴持相同观点的人还有不少,比如李烈钧、胡汉民等。”

    袁世凯直接无视临时约法,成为一个独裁者,这让他们老百姓对袁世凯的感观直线下降。

    “国民党人一下子就沸腾了,说这绝对是袁世凯指使的!”

    幕后黑手的身份清清楚楚,除了袁世凯指使,没有其他人会这么做。

    一想到自己愚蠢的决定,他就不禁万分懊恼,后悔当初鬼迷心窍做下错误的决定。

    “北洋之龙王世珍属于保皇派,清帝退位后,为了表示忠于清政府,主动辞职回家歇着去了。”

    明明都已经采取了责任内阁制的政体,而且也大张旗鼓的进行了选举。

    现在的局势越发严峻,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原本他们得知袁世凯推翻清政府,还对袁世凯歌功颂德,毫不吝啬的称赞袁世凯为中华儿女做了一件大好事。

    别看孙中山使出了杀手锏,他同样有应对之策。

    原本在他们看来,袁世凯推翻了清政府,实行了共和制度。

    “在孙中山看来,就算袁世凯在北京做大总统也没关系,只要搞内阁制控制住议会,他也只是个虚位傀儡。”

    “这十二个师师长大多都是北洋故人或是北洋旁系,反对革命,属于袁世凯的基本盘。”

    “1913年9月27日,孙中山亲自拟定入党誓约。”

    自从袁世凯把他们国民党打败后,他就时刻想着寻找机会反攻袁世凯。

    “北洋总共16年,从1912年算起,到1928年结束,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正好4年。”

    “并且,他还强化了总统权力,将原本需要国会批准才能生效的宣战权、签约权等实权一并收入囊中。”

    他担心袁世凯一旦不满意投票,就会直接动用武力。

    “北方大部分地区被北洋军控制,国民党控制江西、安徽、广东、云贵、广西、四川这些地方虽然不支持北洋系,但与国民党的关系也一般。”

    “国民党依然可以凭借其绝对优势影响操纵参、众两院,因此国民党赢,组阁已成定局。”

    倒也不是他杞人忧天,而是孙中山此举就有这种把他赶下台的意思。

    “如此一来,战争已经无可避免,二次革命就此爆发。”

    到了那时候,他们革命党人怕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只能选择束手就擒。

    “表面上日本依旧在支持袁世凯,但私下里却资助护国军和国民党。”

    孙中山:我拿出责任内阁制,就代表我有十足的把握控制议会。

    “另一方面,南方的云贵两广依旧掌握在地方军阀手中。”

    清政府灭亡之后,袁世凯的北洋军和孙中山的革命党就进入了激烈的权力角逐。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是皇权制度,还是责任内阁制度,都必须牢牢控制着兵权。

    “不过,估计是人老了容易犯糊涂的缘故,袁世凯被自己的儿子袁克定和北洋元老杨度、严复、张勋这些人一通忽悠,竟然真的以为舆情支持他称帝。”

    如此绝好时机,他自然要好好把握,坚定果断的举起反袁的大旗。

    “第三个阶段是直系时期,第四个阶段是奉系时期。”

    袁世凯一旦当选总统,实行美国的总统制,只会让袁世凯的权力空前高涨。

    “但也有革命党人认为不是,比如徐永昌的回忆录中就说,这事与袁世凯无关。”

    可是事情已经发生,现在再抱怨这些也是无济于事。

    要不然孙中山明明知道都城在北京,为什么还要让他去南京就任大总统呢!

    所以面对孙中山的阳谋,他唯有主动出击,要求把中华民国的都城依旧定为北京。

    “冯国章甚至还与护国军达成私下协议,表示自己严守中立,绝不与护国军开战。”

    “然而要命的是,袁世凯这时候没钱了,之前找五国银行团借的外债早就花得七七八八。”

    “被北洋系压制了五年,这回总算是可以新账旧账一起算了。”

    “北洋三杰的段祺瑞出任陆军总长,节制全国陆军。”

    尽管中华民国还没有成立,但他们老百姓眼睛中充满了期待,时刻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1912年12月10日,初选开始。”

    在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全国老百姓的人心就已经慢慢不在清政府这边。

    “南方代表都是文化人,哪见过这阵势,当即吓得头冒冷汗,立刻就想走人。”

    他对此有着十足的把握,相信自己多年的经营可以压制袁世凯。

    成为皇帝执掌天下确实很诱人,袁世凯忍不住心动也能理解,但被权力蒙蔽了双眼就是袁世凯的愚蠢了。

    所以为了牵制袁世凯的权力,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责任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为了强化中央权力,真正统一全国。”

    “所谓内阁制,就是内阁总理有权,大总统无权。”

    按理来说,袁世凯最后推翻了清政府,赢得了万千老百姓的赞赏。

    唯有在京城就任民国大总统,他才能安心,不用担心孙中山搞些小动作。

    毕竟孙中山独揽大权之后,势必有人的权力被吞噬。

    “但袁世凯控制的民主党、共和党、统一党三个党加起来的席位只有223席,远低于国民党。”

    他记得很清楚,中日甲午战争过去还没有多久,中华儿女还深深记得所遭受的耻辱。

    可他却无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只能眼睁睁看着事情朝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他内心深叹一口气,一步错,步步错,以至于晚年不保,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本章完)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