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1 / 2)
6969 第276章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6969三国时期的谋士犹如过江之卿,但能够名垂千古的也仅仅只有十人而已。
6969曹魏阵营的司马懿,贾诩,郭嘉,荀彧。
6969东吴阵营的周瑜,鲁肃,陆逊。
6969蜀汉阵营的诸葛亮,庞统,法正。
6969不管历史的长河如何演变,这十个谋士的名字必将永远流传下去。
6969得知自己能够流芳百世,这十人自然是欢欣鼓舞。
6969尽管他们之中有些人的结局并不好,但能够千古留名,他们也很满足了。
6969俗话说,有人欢喜,就有人愁。
6969三国时期没有被点名的谋士,无一不闷闷不乐。
6969各朝各代一些神机妙算的谋士纷纷羡慕不已,他们也想留名史书,被后世人所敬仰。
6969张良:主播,除了三国时期的谋士,不知道其他朝代有没有能够名垂千古的谋士?
6969此话一出,各朝一些自认为不比诸葛亮差的谋士纷纷打起精神。
6969“既然有些人感兴趣,主播可以介绍一下中华十大谋士。”
6969苏晨看到弹幕上有很多熟悉的名字,都是各朝各代名声显赫的历史大佬。
6969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出现的谋士数不胜数。
6969能在史书上留名的,不知道有多少。
6969在这些数量庞大的谋士之中,名声最为显赫的有十人,也就是中华十大谋士。
6969三国时期十大谋士有一人上榜,那就是诸葛亮。
6969除了诸葛亮,还有九大谋士,无一不是各时代名动天下的人物。
6969苏晨第一个要介绍的,就是西周时期具有神话色彩的姜子牙。
6969“姜太公也叫姜子牙,是东海人。”
6969“姜太公的祖辈是名门望族,曾担任四岳之职,辅佐夏禹治理水土很有功劳。”
6969“舜、禹之际受封于吕,有的受封于申,为姜姓。”
6969“夏朝商朝之时,申、吕有的分封旁枝子孙,有的后代成为平民,姜尚就是他们更晚的后代。”
6969“姜太公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
6969“尽管如此,可姜太公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
6969“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七十岁还是一无是处,闲居在家。”
6969“一直到了九十岁遇到了周文王,这才成为了天子的师傅。”
6969“姜太公遭受穷困,年老时用钓鱼的方式求见周文王。”
6969“周文王将要出外狩猎,出发前进行占卜。”
6969“卦辞认为所得到的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不是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6969“于是周文王出外狩猎,果然在渭水北面遇到姜太公,与姜太公一谈论便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一个奇才。”
6969“周文王认为当有圣人来周国的时候,周国也会因此而兴起。”
6969“因而继昌称姜太公为太公望,和他一起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6969“这也是成就了后来著名的谚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6969万历:朕大明的小说家编撰的《封神演义》,里面就有对姜太公钓鱼这一事件的改编神话。
6969在《封神演义》神话小说中,有对姜太公钓鱼事情来龙去脉的描述。
6969商纣王听信妲己之言,要修建鹿台,询问身居下大夫一职的姜尚鹿台修建的工期。
6969姜尚回答需三十五年之久,并趁机进谏。
6969直言建造鹿台劳民伤财,祸乱国政,实为无益。
6969商纣王听后大怒,下令就要杀死姜尚。
6969危急之时,姜尚跳入水中逃遁,保全一命。
6969姜尚离开朝歌,前往西岐,来到渭水北岸隐居。
6969姜太公经常到周文王常去的渭水河边钓鱼,等待姬昌的到来。
6969一日,姜太公闲坐垂钓,遇农夫与之攀谈。
6969农夫大笑姜太公钓竿线上的钩子是直的而非弯的,不懂捕鱼之方。
6969姜太公反驳,自己虽然在钓鱼,但是自己的本意不在鱼,而是在当今贤明的君主,愿意来的自然会上钩。
6969农夫不以为然,还耻笑姜太公痴心妄想。
6969姜太公提醒农夫的眼睛中流露死气,应小心行事。
6969农夫只觉得姜太公装神弄鬼,未放在心上,结果走至城中误杀一人。
6969农夫在别人帮助下回家后,立马前来拜姜太公为师,跟随其学习韬略之术。
6969一天,周文王准备去打猎,负责占卜的官吏说道。
6969您这次到渭河北岸去打猎,一定会得到巨大的收获。
6969您收获的不是龙,不是虎,也不是熊等珍奇动物,而是要得到一位能位列公侯的人才。
6969在此人的辅佐下,不仅您的事业成功,就是您的子孙后代也能受惠很多。
6969于是周文王斋戒了三天,然后乘着猎车,驾着猎马,到渭水北岸去打猎。
6969周文王见到了正坐在河岸边钓鱼的姜太公,一番交谈后拜姜太公为老师。
6969“有人说姜太公见多识广,曾经事奉过商纣王。”
6969“商纣王无道,姜太公就离他而去。”
6969“游说各国诸侯,没有遇到赏识的伯乐,而终于西行归附周文王。”
6969“有人说姜太公是个处士,隐居于海滨。”
6969“周文王被囚禁于汤阴县时,散宜生、闳夭久闻其名而招请姜太公。”
6969“姜太公也认为周文王贤能,又能很好地赡养老人,何不到他那里去呢。”
6969“这三个人为救周文王而寻求美女奇物,献给商纣王,以赎回周文王。”
6969“周文王因而得以释放,返回周国。”
6969“姜太公归附周国的说法虽然不同,但总之他是文王武王的老师。”
6969“周文王姬昌从汤阴县脱身归国,与姜太公暗中策划推行德政以倾覆商纣政权,他的事迹多为用兵的权谋和奇妙的计策。”
6969“姜太公辅佐姬昌积善修德,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
6969“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
6969“所以后世谈论军事和周朝的隐秘权术,都认为姜太公是这些谋略的本源。”
6969“周文王政治清平,尤其明断虞、芮两国的争端后,诗人称颂周文王受命于天。”
6969“在随后的数年间,姬昌讨伐了西部的犬戎、密须,解除后顾之忧。”
6969“又讨伐东部的耆国、邘国及崇国,并大规模建设丰邑,为灭商大业做准备。”
6969“当时出现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的局面,多半是姜太公谋划筹策的功劳。”
6969“姬昌死后,姬发即位,即周武王。”
6969嬴政:姜太公于周文王时进入统治集团,成为主掌军政的核心人物。
6969商纣王时期,周朝在商朝西方崛起,为了摆脱商朝控制,向东开拓。
6969面对周朝不敌商朝的情况,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确定先改变力量对比,然后伺机进行决战的渐进灭商方略。
6969为隐蔽周文王的谋略企图,实行韬光养晦之策。
6969采取建商宗庙以祭祀商王先祖、率领商朝叛国之人臣服于商、向商纣王贡献宝物等手段,制造恭顺商纣王的假象,使商纣王消除了怀疑之心。
6969商纣王赏赐周文王征伐西方大权,而将商朝的主要力量用于对付东方,为周文王发展实力造成良机。
6969姜太公深知国家兴亡在于民心向背,针对商朝严苛刑罚,建议周文王以德行收揽人心。
6969姜太公的谋略不仅仅如此,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增强周文王的实力。
6969比如对内发展生产,优待年老、残疾之人。
6969废除奴隶酷刑,缩小施刑范围。
6969制定不准收留逃亡奴隶的法律,取得奴隶主贵族拥护。
6969对外调解虞、芮两国矛盾,广泛争取其他贵族。
6969到了周文王晚年,形成内部稳定,诸侯各国人心向周的局面。
6969后来又趁着商纣王用兵东夷的时机,逐个剪除商朝的羽翼,扫清东进灭商障碍,对商形成进逼之势。
6969“周武王在继承王位的第二年,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便东征商纣以观察诸侯是否能聚集起来。”
6969“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姜太公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
6969“大军到达后,各国诸侯相继到来,纷纷认为商纣王可以讨伐了。”
6969“姬发见目的已经达到,遂拒绝继续进兵,与诸侯约期会盟后退师回来。”
6969“过了两年,商纣王杀死王子比干,囚禁箕子。”
6969“此时商纣内部已经分崩离析,纣王已陷于众叛亲离的地步。”
6969“姬发认为伐商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派遣大军出兵东征灭商。”
6969“发兵时,姬发占卜得到的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
6969“众人决心一度动摇,只有姜太公力劝姬发进兵,于是姬发正式出师。”
6969“周军渡过盟津,并在该地会合各路诸侯,举行盛大的誓师仪式。”
6969“经过急行军,各路联军抵达牧野前线,纣王也集结大量兵马前来迎战。”
6969“当天清晨,战幕一揭开,姜太公亲率少部精锐为先锋在前面挑战,随后姬发率领大队人马攻击商纣王的军队。”
6969“商军人多势众,但士卒与商纣王离心离德,纷纷倒戈。”
6969“周军趁势进攻,大量商军被杀。”
6969“到黄昏时刻,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在鹿台上自焚而死。”
6969“自此,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6969“第二天,周武王姬发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
6969“姜太公牵来祭祀的牲畜,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
6969“姬发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