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千古奇人李淳风(2 / 2)

加入书签

    李淳风拒绝了,认为还不到时候,还在墙上刻下标记。

    称日光照到这里的时候,日食就会出现。

    没过多久,太阳果然缺了一块,日食出现的时间和李淳风说的完全一致。

    历法在历朝历代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皇家选择祭祀、冠婚或其它的重大典礼日期,都是靠历法。

    李淳风用实例验证了《麟德历》的厉害,也传递出了一个信息。

    早日用上新历法,方能顺天知命、利国安邦。

    于是,他就当即颁布了新历法《麟德历》。

    “到了太史局工作之后,李淳风总算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

    “此后几十年里,李淳风一直在太史局工作。”

    “虽然官位有所变化,从一个太史局仕郎,到后来的太史令,但工作单位后来就一直没在变过。”

    “对于李淳风而言,太史局可以说是最适合他的工作单位了。”

    “既能进行各种科学研究,同时还有国家编制,衣食无忧。”

    “而且还不用像其他官员那样,考虑官场上的那些尔虞我诈,日子简直是过得不能更开心了。”

    “大概也正是因为日子过得太舒服,此后的几十年里。”

    “李淳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科学研究当中,终于取得了多项成就。”

    “贞观七年,李淳风改造了浑天仪。”

    “经过李淳风改造之后的浑天仪,可以同时测量黄道经纬、赤道经纬、地平经纬。”

    “然后,改造了浑天仪之后,李淳风又参与了前朝修史工作。”

    “中国古代的很多正史,不光记录了过去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件,同时还记载了前一个朝代的天文、地理、历法等信息。”

    “李淳风所作的工作,就是辅助那些史官,编撰这部分的内容。”

    “《晋书》当中的《天文》《律历》《五行》三志,就是李淳风写的。”

    “到了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李淳风又和几位国子监算学博士,重新审定编撰了《十部算经》,作为国子监的教材。”

    朱元璋:李淳风在任职太史令期间,对天文仪器的研制和天文观测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朝历代观测天体位置和运动都需要使用浑仪,李淳风对天文、历法、算学以及天象仪器进行了深度研究。

    唐初所使用的浑仪因为承袭前代,多有疏漏,无法得到天象的真实情况。

    李淳风上奏称前代所著仪都是赤道式装置,赤道固定在其中,并没有南北差异。

    这样观测七星,无法得到天象的真实情况。

    应该按黄道度推算日月五星的运行,才能简便又精确地算出朔的时刻、回归年长度等重要数据。

    李淳风将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相结合,建议制造按黄道观测日月五星运行的浑天仪。

    唐太宗于是下令,命李淳风设计新的浑仪以供使用。

    最终李淳风制成浑天黄道仪,仰看可观测星辰,下视可以看到仪器上的日影刻度。

    李淳风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的浑天仪,无疑大大提高了浑天仪的精准程度,也使之更加科学,先进。

    至此,中国历代传统制造并使用的浑仪就形成了一架比较完备的天文观测仪器。

    除了在天文上造诣颇深外,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李淳风也是一把好手。

    李淳风不仅参与了《晋书》以及《五代史》的天文、律历、五行志的编写,而且还在数学方面很有见识。

    经李淳风编定和注释的多达十部算经,被用作唐代国子监的教学素材。

    而祖冲之能够被世人所知,也要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李淳风的功劳。

    因为是李淳风意识到了圆周率的伟大,将其纳入了史书中。

    “所谓《十部算经》,就是指十部算学方面的书籍,也叫作《算经十书》。”

    “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缀术》、《五曹算经》、《孙子算经》这十本书。”

    “李淳风主编的这套《十部算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教材。”

    “编完这套数学教材之后,李淳风又将目光投向了历法。”

    “最终,李淳风在前人历法的基础上,重新编撰了麟德历。”

    “不过,李淳风编撰的这套历法,同样有很大的漏洞。”

    “唐朝用到了李隆基在位时期,就弃之不用了,改用僧一行编撰的《大衍历》。”

    “除此之外,李淳风还著有《乙巳占》一书。”

    “这是一本讲占星术的书,但里面有很多都是正规的天文历法方面的知识。”

    “《乙巳占》一书,其实也是李淳风以当时那个时代的科学基础,来正视研究天文学的一个成果。”

    “而且在这本书当中,李淳风还创造性地给风力划定了等级,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后世风力等级的这个说法,最早就是李淳风提出来的。”

    “公元670年,李淳风因病去世,终年69岁。”

    “从李淳风一生的经历不难看出,李淳风其实是一位典型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因为古代没有这两个职业,这两个职业往往被大家归类到占卜和算命那一类里。”

    “所以在后世人眼中,李淳风算命先生的形象,才更加深入人心。”

    “相比《推背图》,李淳风一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其实反倒是更大一些。”

    宋应星:李淳风的一生不仅在科学上为后世留下许多可供研究的重要成果,还为后人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李淳风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值得世人敬佩。

    通常说一个人才华博学、无所不能,都会用上至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

    其实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的人确实有这个才华,只不过比较罕见罢了。

    而无疑,李淳风就是拥有这种罕见的才能。

    首先,拿天文方面的知识来说,李淳风不仅极其善于观察识别星宿变化。

    而且还钻研出了有关这方面的占卜著作《乙巳占》,这可以说是李淳风有关星宿跟占卜结合的大成之作。

    而且《乙巳占》除了占卜之外,留下了很多极具科学价值的观点。

    比如对他帮助比较大的,有关天象的描述、记录,甚至历史上的特殊天象等等。

    但最为有价值的,无疑是有关岁差的存在。

    不仅论述了岁差的存在,而且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方式。

    这可以说是对后世具有重大发现的影响,也是毫无争议的世界第一人。

    除此之外,根据有关历法的深入研究。

    李淳风创造性地在前人的基础上,写出了《麒德历》这本在当时最为先进、最完善的历代历法之最。

    如果非要说不足的话,那就是《麒德历》中,李淳风没有采用之前已经被证实的岁差。

    这导致后人一直对此比较抱有成见,直到后来在《乙巳占》中李淳风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但不管如何,这都不影响《麒德历》是当时影响最为深远的历法,李淳风在当时也是毫无争议的历法第一人。

    从李淳风的故事当中,他也能得到一个启发。

    大家都去走的路,未必就是一定适合自己家孩子的路。

    比如李淳风,如果李淳风他爹,严格要求李淳风去学当时正统的那些学问,学怎么治国打仗。

    历史上也许就会多一个庸庸碌碌的唐朝官员,少了一个优秀的古代科学家。

    而且,对于那些专心做科研的人来说。

    过多的名声、财富、地位之类的东西,其实未尝不是一种拖累。

    古代很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有一部分就是道士或是僧人。

    大概正是因为他们足够清心寡欲,一门心思研究自然科学。

    所以才能在人类科学尚处于蒙昧的时代里,为人类开辟出一条名叫科学的路。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