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花王慈禧太后(2 / 2)

加入书签

说起来,这三个女人主政的时候,社会最动荡不安的就是慈禧。

慈禧经历的磨难非常多,可就算这样,慈禧太后的位置却是最稳固的。

吕后和武则天在掌控权力的过程中,和慈禧太后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武则天和吕后都试图改变权力的现状。

当她们试图改变权力现状的时候,必然就挑起了巨大的矛盾。

吕后试图把刘家的权力,转移到吕家。

尽管吕后是因为恐惧,才改变了权力的现状。

但是吕后确实改变了权力现状,所以才造成了刘邦的儿孙们,以及大臣们的不安。

因此,刘邦的儿孙们和大臣们才会发动政变反击,吕后和她的家族才会结局那么惨。

武则天也是改变了唐朝的权力现状的人。

本来,武则天在李治当皇帝的时候,就掌控了权力。

朝廷中的各种事情,都是由武则天来处理,大家也习惯了二圣临朝的局面。

不过武则天并没有改变权力现状,所以她没有遭遇太大的反抗。

后来,她却夺了她儿子的江山,这就改变权力现状了。

吕后因为恐惧改变权力现状,武则天因为不满改变权力现状。

但不管出发点是什么,两人都改变了,因此就引发了权力的动荡不安。

慈禧不一样,虽然发动了辛酉政变,打败顾命八大臣,但是她并没有在朝廷中一枝独大。

她和朝廷中的大臣以及皇室成员们,其实是共享权力的。

比如她和慈安共享权力,和恭亲王共享权力。

这一点,就使得慈禧并没有太结仇。

慈禧之所以可以和别人共享权力,因为慈禧是不用慌张的。

皇帝是她的儿子,而且这个皇帝还是小皇帝,不可能发声。

因此,慈禧的声音,就是皇帝的声音,慈禧就代表皇帝。

这是慈禧得天独厚的优势,吕后和武则天都没有这样的优势。

吕后执政的时候,她的儿子刘盈已经是一个成年人。

别看刘盈软弱,他也是有权力欲望的人,也是想发挥自己作用的。

除了刘盈以外,刘邦还有其他儿子对吕后掌权这一点更加不满。

吕后面对了那么多的威胁,所以她恐慌,要改变权力现状。

武则天的权力也是不稳定的,因为她也有成年儿子,儿子也在向她夺权。

可以说,吕后与武则天要是也与大家分享权力的话,那么她们就意味着失去权力。

慈禧的儿子皇帝是未成年人,所以她是能够从容不迫的。

慈禧的权力,还有一点比吕后与武则天更稳固的地方,恰恰在于慈禧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一方面,这使得慈禧成为朝廷的一个主心骨。

没有这样的主心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就没人拿主意。

所以,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清朝皇室,都不是那么迫切地想要推翻慈禧。

另一方面,慈禧充分利用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培养自己的势力集团。

吕后终其一生,都没有培养出自己强劲的势力集团。

武则天也一样,她的那些大臣都不是真心拥护。

慈禧另辟蹊径,她充分信任汉人大臣。

而汉人大臣不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因为是被慈禧提拔起来的,因此对慈禧非常拥护。

这样,慈禧轻而易举就换了一帮大臣,这一帮大臣对慈禧当然是极力拥戴的。

总之,慈禧的权力和地位之所以比吕后和武则天更稳固。

除了她自己所处的客观条件以外,与她更加成熟稳健的政治手腕,也是分不开的。

慈禧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罪人,但是她能稳固统治半个世纪,其政治手段显然是相当高明的。

“1887年,光绪帝已经成年。”

“慈禧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丝毫不放权,甚至光绪帝的感情生活也要过问。”

“比如慈禧强行安排自己的亲侄女嫁给光绪帝,成了隆裕皇后。”

“但是这个皇后长相过于普通,光绪并不喜欢,反而喜欢珍嫔。”

“可惜光绪帝处处受到慈禧的管制,根本无法保护他这位红颜知己,多次被慈禧杖责,光绪帝只能在旁边看着不敢吭声。”

“不过年轻的光绪倒也称职,心思也放在处理朝政上。”

“很可惜光绪的环境太恶劣了,因为这时候日本开始不隐藏自己侵略东亚大陆的野心。”

“1894年,日本登陆朝鲜半岛。”

“驻朝清军被驱逐,清军军舰也被攻击,中日甲午海战正式爆发。”

“当时,清廷的北洋水师败给日本,而慈禧还舒舒服服地过着自己的六十大寿。”

“而慈禧过生日的钱,本来是要被拿来当做军费的。”

“最终在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下马关条约,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等割让给日本。”

“此时西方列强已经彻底看出清政府的实力不堪一击,开始酝酿着进一步侵略中国。”

“1897年,德国出兵胶州湾,中国的主权再一次被侵犯。”

“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要求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结果,光绪帝施行了新政不足百日,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封建派强行停了下来。”

“光绪帝也被慈禧囚禁起来,慈禧进行了她的第三次政变。”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义和团运动爆发。”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不堪一击的清廷在1901年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清政府成为了列强拿捏中国的工具,慈禧太后等顽固派成为了晚清时期出卖中国主权利益的罪魁祸首。”

“1908年,慈禧在临终前毒死光绪帝,立溥仪为帝。”

“三年后,清朝被推翻,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就此终结。”

孙中山:慈禧生前最后一天,做的事件件遗臭万年,处处体现心机之深。

慈禧在临终前做了一件心狠手辣的事,那就是将光绪帝置于死地。

光绪帝并不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光绪皇帝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因此光绪就是慈禧太后的外甥。

因此,在光绪皇帝登上皇位之后。

慈禧太后就开始了垂帘听政的工作,并且她将所有的朝中大权都紧紧地抓在自己的手中。

面对这种情况,长大后的光绪帝不愿再被慈禧太后摆布,曾经企图通过戊戌变法来夺回慈禧手中的权力。

但是不幸的是,此次变法以失败而告终,而光绪皇帝最终也被慈禧太后所囚禁。

其实,慈禧太后之所以决定对光绪帝下毒手,李莲英的挑拨也是至关重要。

李莲英是慈禧太后的身边人,而李莲英又和光绪帝之间有一些嫌隙。

因此,为了保全自己,李莲英在慈禧的身边说了很多对光绪帝不利的话。

最终,慈禧太后决定对光绪帝下手,直接毒死了光绪帝。

而慈禧太后要干的第二件事,就是立溥仪为下一任皇帝。

慈禧太后之所以这样做,其原因非常简单。

首先,慈禧太后自己就抱着一种非常侥幸的心理。

她虽然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是她依旧认为自己的病情可能会出现转机。

因此,慈禧太后就没有去选择那些已经成年的宗室子弟,而是选择了仅仅只有三岁的溥仪。

除此之外,溥仪的外祖父荣禄曾为慈禧太后付出了很多心血。

因此,立溥仪为皇帝,也有报答恩情的意思。

慈禧太后做的第三件事情,那就是由溥仪的父亲载沣辅助溥仪的工作。

毕竟那时的溥仪仅仅只有三岁,根本无法处理朝政之事。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需要一个人在身边指导一二。

慈禧太后做的第四件事情,就是让隆裕太后也来辅助溥仪的工作。

说是来辅助,其实就是来监督的。

毕竟隆裕太后曾是自己的亲侄女,两人之间有着血缘关系。

慈禧太后做的第五件事情,写下遗诏,留下口谕,只为脱罪。

慈禧太后曾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对整个皇宫甚至于整个大清王朝都形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例如曾经诛杀了八位辅政大臣,囚禁光绪帝,以及设法毒害光绪帝,生活铺张浪费等种种行为,都是令人非常气愤与不齿的。

因此,在临死之前,慈禧太后向几位大臣陈述了自己的一生。

并且为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去忏悔,并且表示自己的一切作为都是被现实所迫,并非自己想要去做的。

但是慈禧太后所做的这一切并没有得到后人的原谅,她依旧是一个不可饶恕的千古罪人。

而慈禧太后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在诏书中写明了不准女子干涉朝政。

慈禧太后的这个决定真是令人讽刺,毕竟慈禧太后曾经在光绪帝在位期间,一直都掌握着国家大权。

甚至在为溥仪安排辅助之人的时候,都是由隆裕太后进行监督与辅助。

但是又禁止女子干涉朝政,这样的说法的确是既矛盾,又令人可笑。

就这样,慈禧太后在交代完这几件事情之后,就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纵观慈禧太后的一生,她从一个小小的宫女成为一个可以掌握大权的皇太后,付出了很多心血。

但是她并没有用手中的权力为百姓谋得幸福,反而做出了很多无法挽回的错事。

在权利与金钱中迷失了自我,为了达成内心的欲望,做出了很多残害他人之事。

虽说慈禧太后在即将离开人世之前,对往事做出了检讨与忏悔。

但是她那些令人讽刺而又可笑的行为,最终也没能得到后人的原谅,成为一个千古罪人。(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