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先为不胜以待敌之可胜(2 / 2)
“这便是两难之局,且化骑兵追逐为城池攻防之战,与吾等更为有利。”
毕竟不管是散落在关中尚未投降的周人城邑,还是虢国城邑,亦或者是芮国梁国等周边诸侯国城邑都有大量懂得筑城之人,在筑城这个科技树上,远比狄戎们强大的多。
而且河堤城墙建设只需要少数懂得筑城之人组织,普通百姓甚至奴隶都可以参与筑城,并不要求是能上阵拿枪的国人,如此便能充分利用百姓之力对抗狄戎。
而城市守卫战,对于具有坚决守城之心者而言,并不是个好啃的主,否则孙子兵法也不会说: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攻城不好打,这是攻守双方的共识——只是此时的春秋,诸侯国间的城邑攻防战极少,更多的是在诸侯国与狄戎之间展开,因此这个共识更接近于华夏族与狄戎间的共识。
狄戎们但凡看到长城,不论是长啥样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冲上去把这长城凿开一个缺口,而是派人去查看周边哪儿没有长城可以绕过去。
因而若是郭猛修筑河堤长城时,故意留出一段缺口,这便极有可能成为狄戎不得不选择的突破之地
。
当然若是将河堤长城全部修好,那么多半倒霉的便是河堤长城之外的芮国国都芮邑以及更北方的梁国城邑。
若是发生如此结果,相当于这些国家和城邑将百分之百承受所有来自狄戎的侵袭,根本无人分摊,而瑕邑及投靠瑕邑之城邑却可以借这一河堤长城保存了自己。
先为不胜以待敌之可胜。
或者简单点说,保存了自己,便是打击了敌人。
这点郭猛无比明白。
问题只有一个,如此大的工程量,若靠瑕邑、郑邑以及武城三邑国人一块动手,只怕工程量亦是相当惊人;更别说此刻武城能否被威所劝说,尚是未知之数。
而且为了有效拦截狄戎,势必需要在郑邑到秦岭山脉间也修筑长城,这便是近二十里的长度;加上郑邑至芮国国都芮邑所在河段,弯弯曲曲的渭河右岸很可能需要修筑一百多里的河堤长城,整个施工量极有可能超过一百五十里。
尽管夯土城墙可以就地取材,直接将河堤身后的泥土掘出就地取材,大大减少工程材料的运输,但是筑城的工程量是省不了的。
然而不管是军事上仅仅略通一二的毛遂还是缭,皆对修筑河堤长城的建议赞赏不已,更别提张飞和纠这两位,更是极力支持尽快进行建设;至于建议提出者威更是指出:
“虽吾等将整个河岸皆修筑难度较大,然并非需要一次性完全建成。”
“况且渭河之水夏汛时水
量极大,若无足够舟船,便无法搭成浮桥渡河;若是渭水为吾等水军所控制,则甚至可以至渭河之水结冰前,皆可高枕无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