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借条、战略家(1 / 1)

加入书签

5月5日,大赤军某部来到金沙江南岸,距离渡口市不过百里。

镇守渡口市的有中央军的一个师,和川军的一个旅,也就是顾如虎的父亲顾翰的那个旅,顾如虎恰好也在军中。

原本这是一场硬仗,但因为渡口市的地理位置,对大赤军来说较为有利。

渡口市位于金沙江的南岸,大赤军正好从南方过来,所以中央军并没有驻扎在渡口市,而是在金沙江北岸驻守!

留守渡口市的只是川军的一个旅!

顾翰可不是傻子,自然不肯在南岸被人家包了饺子,可是如果就这么撤走,又觉得对不住秦笛每年的赞助,毕竟渡口市不但有钢铁厂,还有焦炭厂、铸件厂等多家工厂呢!

父子两人关起门来商议了一阵子,最后派人偷偷联系大赤军,给对方送去一封信,说渡口有秦家投资的钢铁基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钢铁厂,无论如何,不能遭战火损坏。

第二天夜里,渡口市的外面响了一夜的枪声,大赤军并没有攻击城池,更没有冲进钢铁厂,而是来到江边的秦氏粮行,取走一部分粮食,留下张借条,然后扬长而去!

借条的字很清晰,大气沉稳,中正安舒,隐隐有浩然之气:“久慕秦氏为慷慨之家,大赤军为赴国难,北上抗日,途经此地,借粮五万石,且待日后归还。”

底下的签名却很复杂,用了极为潦草的草书,仿佛鬼画符一样,又像是故意为之,不肯泄露行踪。

顾如虎收好借条,然后笑道:“爹,这点儿粮食对秦先生而言只是九牛一毛。关键是炼铁炉,炼钢炉,焦化厂,这些厂子安然无恙,他肯定会很开心的。要是因为一场大战,将厂子打烂了,我估计他会哭死!”

顾翰点点头:“能有这样的结局,也算是不错了。”

顾如虎“嘿嘿”笑道:“爹,我上次带回来两百挺机枪,被你抢去大半,咱有这些机枪,若是跟大赤军真的打一仗,大概也能占上风。不过秦先生三番五次告诫我,不让我打中国人,否则要收回我的武功。”

顾翰轻叹道:“他说得没错,我们还是留着子弹,去打日本人吧。”

金沙江很长很长,就算青白党千方百计地修筑阵地,也没法将大赤军挡住。

大赤军得到5万石粮食,总算略微喘了口气。5万石,也就是60万斤,听起来似乎很多,但分到两万将士书的蒋百里经常溜到书房里去听讲,倪勤叔见他聪慧,顿生爱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寒,就对他母亲说:“这孩子是可造之才,我愿教百里读书,不收‘束脩’(按当时的习俗,未做诗文的学生,每年6元至8元大洋,已开笔的8元至12元)。”

1898年,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

1901年,方县令、林知府、陈监院3人共同出资,送蒋百里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科第三期毕业班毕业,在所有日本毕业生面前,把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佩剑带走。此后,蒋百里又留学德国。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33年赴日考察,认为中日大战不可避免,拟定多种国防计划呼吁国民政府备战。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

他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他亲自去西部地区考察,认为重庆、昆明这些三线地区乃是抗战的大后方,他编著的《国防论》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在这部千钧之作的扉页上,他写下了这样的字句:“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蒋百里断定日本必败,中国必胜。他的论述跟《论持久战》有相合之处,但是《国防论》出版于1937年,比《论持久战》早了一年。

所以,要说民国最伟大的战略家,这位蒋老先生必居其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