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计(1 / 2)

加入书签

如果是其他时候,阮青山还真不敢这么简单粗暴的撤离百姓,可现在十万大军在城外驻扎着,他手里还带着三万精锐,一个个穿着铠甲威风凛凛,普通百姓看到这刀枪林立,寒光闪闪的场景,无端端就先却了几分。

更何况阮为了省事儿还特意叮嘱手下兵丁装的凶恶一点儿,所以老百姓即使不相信会有地震发生,在这铁一般的强权之下也不得不乖乖听活,跟着撤离。

阮青山说的明白,两三天的功夫,躲一躲,避一避,也耽误不了多少活。全城的百姓都在,人多势众的也不怕有什么阴谋诡计。

所以见识了阮青山的强硬手段之后,玉峡关和云山县的老百姓都非常识时物的选择了相信地震的消息,收拾细软,弄了几天的干粮扶老携幼的撤往城外空旷的地方安营扎寨。

离得更远的地方,阮青山的军队顾及不到,于是派人快马加鞭送信过去。为了让这些地方官重视地震的消息,竭尽全力的撤离百姓,他在信里说的明白。

消息有误,造成的乱子都由他这个征西将军全权负责。可如果消息属实,真来了地震,接到消息没有作为的地方官,就得背起灾难中所有的人命,不仅得被千夫所指,万民唾弃,还要受到朝廷的问责,丢官去职都是小事儿,真要伤亡的太惨重,特别是跟周围的几个县城一比较,激起了民怨,说不定还会砍了他的脑袋安抚民心。

阮青山怎么说都是个侯爷,各地官员都是要给几分面子的,他还说的这么严重,哪怕心里不以为然,也要装作宁可信其有,爱民如子的样子,把这消息给百姓们传递下去,看起来颇为重视的一遍一遍劝人撤离。

至于下面的百姓听不听就不关他的事儿了,消息是听命传下去了,真要来了地震,死了,伤了也是他们自己不听劝。怨不着苦口婆心劝解的父母官。

不过被强权压到城外的老百姓耐心却不是很好,玉峡关又是宋朝赵家军的老巢,对他们的军纪还是有几分信心的,一天两天的也没人为难他们,那些士兵的对他们的态度虽然不咋地,但动手动脚欺辱人却从来没发生过,于是也不再像刚开始那么敬畏害怕了。

地震久等不来,都觉得消息有误,焦躁不安就开始惦记着回家。几个冲动的汉子稍微煽动一下,就成群结队的开始闹事儿,背行囊就想往外冲。

十多万能被煽动起来,还是很有压力的。在不能杀人的前提下,阮青山的三万精锐也有点儿弹压不住了。

正在他向元帅禀明厉害,极力说服马元帅调大军镇压的时候,突然,地面倾斜,突兀的开始晃动了起来,大帐里茶杯水壶从桌上掉下来摔的砰砰作响,烛台屏风也被晃得东倒西歪,砸向了地面。

阮青山一阵晕眩过后,脚下一用力,很快掌握了重心,稳住了身体,也没反应过来现在是在帐篷里,大惊小怪的扛起被这一变故惊了一跳,木呆呆坐在那儿,毫无反应的元帅大人就冲了出去。

幸好马岱元帅不是个不知好歹的,领了阮青山这个人情也没有介意被扛着像个面口袋一样,出现在属下将士前的囧迫糗样。

努力厚着脸皮,装作若无其事的开始一边往惊慌失措的人群里走,一边扯开嗓子大喊着稳定人心。

忍住笑意的阮青山也紧随其后的开始疏散人群,维持秩序,收拢惊慌失措的将士。

等稳定了军心,手里有了军队,直接开着大军去安抚那些乱糟糟的老百姓比什么都管用。

果然看到了甲胄齐整一片肃穆的军队,磕头求饶,尖叫乱窜的老百姓们像是看到了主心骨一样,满眼的感激,别提多老实听话了。

等把人都安抚冷静下来,马元帅才开始带着人清点人员抢救物资,阮青山也跟着忙的脚不沾地。

六七级的地震,受灾面积很广,他们宋国境内好几个县都受到了波及,在古代又没有钢筋水泥,全是土木砖石结构的房子想也知道在后重建会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打仗遇到了地震这样的天灾,他们也很无奈,这时候的军队,却不像后世的人民子弟兵那样有着救灾的任务。救灾只是顺便的开疆拓土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所以稳定了军心,安抚了民众,马岱这个元帅反应过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斥候去查看斜谷关的城墙有没有被震塌了,震裂了,给他们可乘之机。

不过斜谷关的城墙修的还是很坚实的,好几波斥候查探的好几圈,除了两边山体垮下来不少土石树木,城门楼上也掉下来了些滚木雷石,城墙上一点儿缝都没有,砖都没掉几块。

对这样的情况,宋军这边倒是没多少意外,毕竟他们玉峡关也毫发无损的立在这儿,之所以这么上心也不过是想去捡个便宜罢了。

现在知道便宜捡不着,自然就把心思都放在了境内的救灾工作上。

正当宋军上下都准备放弃趁火打劫拿下斜谷关这个计划的时候,一直跟在阮青山身边没多少存在感的谢瑾玉,却找上了他这个姐夫,提出了一个绝妙的计划。

“姐夫,我觉得这是老天爷赐给我们宋军的良机,我们这边因为早有准备和姐夫你的强硬手段,除了城内的房子损失惨重,并没有多少人员伤亡。对面庆国可就不一样了。虽然城墙没事,但城内的百姓伤亡绝对不小。跟我们这些从外地调派过来打仗的不一样,据说斜谷关里住着的大多都是边关将士的家属,父母妻儿被埋在了坍塌的房屋里,肯定都忙着救人,谁还有心思打仗?“

”而且我从前看过一本县志,上面说地震不是一次就完的,受伤之后也翻过不少杂书,有些游记随笔和地方志上也有这个说法,我觉得已经有□□分可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