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中旨(1 / 1)

加入书签

北镇府司,牟斌激动地对张鹤龄说道:“侯爷,天津卫剿贼一事,根据庆云侯所提供的线索,我们已经掌握了贼人所有据点,目前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随时可以行动!”

张鹤龄笑了笑,说道:“那本侯就提前恭喜牟帅剿贼得胜归来了!”

“多谢侯爷吉言,此番查访白莲教一案,侯爷出力甚多,当为首功,”牟斌想了想,说道,“下官仍有一事不明。”

“但讲无妨。”张鹤龄说道。

“白莲教历来狡猾多诈,怎么可能轻易相信庆云侯?”

“一个字,贪!”张鹤龄解释道,“白莲教并不相信周腊,但是他们看到了肥肉,尽管知道这块肉可能是诱饵,仍是想着如何最大限度吃下来,他们在等,等将诱饵上的肉吃够了,露出里面的铁钩时,便会脱身,到时候再想抓他们就千难万难了,所以,我们必须马上行动,不能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牟斌正色说道:“既然如此,在下马上进宫,向陛下请命。”

听到这里,张鹤龄皱着眉头说道:“若是入宫请旨,等内阁审议,一来怕是泄露风声,二来会误了时机。”

牟斌想了想,回道:“侯爷有何建议?”

张鹤龄沉声说道:“请陛下发中旨!”

牟斌脸色有些难看,说道:“只怕朝廷百官会有异议。”

中旨和平时的圣旨不同,圣旨是朝廷正式下达的诏书,是经过皇帝与朝廷共同认可的,这个朝廷的代表就是内阁,如果皇帝下达诏书,内阁觉得不同意,是有权利退回去的,每一份圣旨,都必须经过朝廷的备案,并且有内阁大学士的附署才具备法律效力。

而中旨一词源于唐宋时期,是皇帝自宫廷发出诏令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诏令不通过中书省,因此称为中旨。在明代延续下来,指的是不通过内阁审议的诏令。

由于中旨不通过内阁,因此,朝廷是没有备份的,权威性比不上圣旨,若是朝廷官员不买皇帝的账,甚至可以不接中旨,有点鸡肋的味道。而锦衣卫作为皇帝的鹰犬,本身的名声就不好,若是拿了中旨去办事,怕是当皇帝的少不得被那些言官们“直谏”。

张鹤龄说道:“非常时期,当非常旨意,令其各自展开行动。

这些卫所首领看到圣旨,有些犹豫,天津卫指挥使萧瑜问道:“牟指挥使,这道圣旨为何没有内阁的署名?”

牟斌沉声说道:“情况紧急,来不及通知内阁!”

萧瑜面露难色,说道:“可是,这样怕不合规矩吧……”

牟斌脸色阴沉,厉声喝道:“萧指挥使,我且问你,你是皇上的兵,还是内阁的兵?”

萧瑜闻言脸色大变,赶忙说道:“牟指挥使息怒,下官知错了!”

牟斌没有理他,而是对众人说道:“白莲教在天津卫的情况你们比我清楚,此患不除,必成顽疾,如今我等杀敌剿匪,何必纠结一个内阁署名,你们如此拖延时间,抗旨不从,难道是心中有鬼不成?”

众官员忙跪地叩首,说道:“臣接旨!”

是夜,所有人马倾巢出动,将小小的天津城围的水泄不通,锦衣卫和天津三卫联过圣贤书,怕是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吧!”

何忠又说道:“贸然出兵只会徒增钱粮耗费,如今国库吃紧,山西大旱,南直隶大水,西北边镇鞑靼人虎视眈眈,到处都需要钱粮,白莲教本不足为患,出兵征讨,得不偿失!”

眼见火候差不多了,刘吉站出来说道:“陛下,老臣以为,出兵圣旨没有经过内阁,不合规矩,陛下若是一意孤行,怕是冷了当臣子的心意。”

刘吉乃百官之首,他说了话,基本上就是朝堂百官的意思,弘治皇帝心中虽然郁闷,确实无可奈何,正想认错,却见李东阳再次站出来说道:“刘大人此言差矣,白莲教在天津卫作乱,已经威胁到京师的安危,若是不除,必成后患!”

弘治皇帝看到有人帮自己撑腰,心中暗喜,但是情势尚不明朗,便没有说话。

刘吉自恃身份,也没有回话,只见一旁的何忠翻着白眼说道:“李少卿口口声声说要剿匪,却不知是想拿何种乐器上阵杀敌啊?”

李东阳是太常寺少卿,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也就是说,太常寺是个掌管礼乐的行政机关,你一个搞乐器的谈什么打仗?

这是说不过了,开始人身攻击,李东阳彻底怒了,气得脸红脖子粗,上前揪着何忠的领子说道:“何忠,你处处为白莲教辩护,难道是他们的同党不成?”

何忠一身虚胖,哪里是李东阳的对手,此时被人薅着脖领子,挣脱不开,急得说道:“李东阳,你放肆!朝堂之上,岂容你如此嚣张?”

李东阳怒道:“朝堂之上又如何,似你这等奸臣,我又不是没揍过!”

这话要追溯到半年前,李东阳在奉天殿上亲自拎着侍卫的金瓜要锤张鹤龄,原因是张鹤龄张延龄两兄弟“溷浊宫闱”,意思就是张鹤龄兄弟二人经常以拜会张皇后的名义出入后宫,而且经常乱跑,有辱后宫清誉。

面对李东阳弹劾,张鹤龄在朝堂上嚣张跋扈,抵死不认,李东阳实在忍不了了,抢了大内侍卫的金瓜锤,追着张鹤龄跑了一条街,被人拦下才算罢休。

此时何忠眼看要被李东阳揍了,弘治皇帝这才喝道:“够了!”

李东阳只得将手放下,弘治皇帝继续说道:“朝堂之上,成何体统?”

这时候,有一名太监飞奔进来,说道:“陛下,天津卫急奏!”

众人一下子被吸引过去,牟斌昨日拿走的中旨,天津卫应该已经开战了,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决定朝堂上众人的地位,若是朝廷大败,皇帝的中旨以后更加难以执行,若是朝廷大胜,那说明皇帝诏令下得好,以后不经过内阁的中旨便会增多。

萧敬结果战报,呈上去,弘治皇帝心中也有些慌乱,但是脸上不动声色,打开来看,前面几句废话直接略过,看到重点处:“……与贼人彻夜激战至天明时分,共杀敌三百七十一人,俘虏四百九十二人,贼首王世乾在逃,已经派人追击……”

众人只见弘治皇帝眼睛瞪得老大,却不知奏报上写的是什么,弘治皇帝看完之后,这才冷漠地说道:“都看看吧!”

萧敬将奏报拿下来,众臣子纷纷凑过来,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这可是将白莲教天津卫分舵一举拔除了!

这场战斗同时也是一场博弈,弘治皇帝胜了,意味着以后皇权将进一步集中,朝廷百官的权利将被削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