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庙会,走亲戚(2 / 2)

加入书签

    老丈人甘为民闻言,他微微侧头,小心翼翼地瞧了瞧丈母娘的神色。然后,他摇头晃脑地拽起文词来:“不成,不成!这饮酒之事,须得适量而行,不可过度。”

    “爸!妈!过年好啊!”小两口给老丈人,丈母娘行了个三叩首礼。

    抗战胜利后,她与一位杰出的《大公报》记者携手共度人生。丈夫对她呵护备至,使她度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时光。迁居香江后,他们全家安居乐业,然而,命运的波折却让她们与家人断了联系。

    “古人云:好酒莫贪杯,微醺胜买醉;人生十成事,九分是是非。”

    因为妻子邓茹的父母早年离世,只留下家中老大她,肩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

    “妈!想死我了!”甘凝起身揽着崔教授的肩膀道。

    还是女婿要紧啊,这闺女算个啥不存在的。

    崔教授:“嗨!跟我客套什么呀!”

    刘之野也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老丈人甘为民这个人,看似是一个严谨的工程师,但他的性格却颇为有趣。

    “爸!今年大哥一家还不能回来过节吗?”刘之野有些遗憾地说道。

    老丈人甘为民终于松了口气,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他对刘之野眨眨眼,得意地笑了起来,仿佛早有先见之明。

    至于那些选择步行的人,他们也毫不逊色,步履矫健,精神抖擞。途径的村庄更是热闹非凡,人头攒动,欢声笑语。

    然后,不再搭理她。

    如今,他与全家人已经迁往了华夏的“大庆”油田,在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篇章。

    拜亲威:初二初三,人们会拜见舅父舅母、姑姑姑丈以及岳父母等姻亲。

    在厂甸庙会上不但售卖字画、旧书,古董这些达官贵人,知识分子喜爱的物件,还同时又手工艺品、年画杂货、各式玩具吸引着不同阶层的人。

    不过刘之野知道,今年这也是厂甸最后一次举办庙会了,由于特殊原因被迫中断举办了几年,后来才恢复。

    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节目大多是“跑旱船”和“王大娘锔大缸”之类,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

    刘之野两口子则需要回娘家拜年。剩下的几位家人今天没事,则满怀喜悦地决定一起出去逛庙会。

    厂甸庙会历时四百多年,历经由祭祀而庙市,转而书市渐成文商并举的春节逛厂甸民俗活动的演变过程,被誉为“雅俗相济、商娱相融”。

    到了丈母娘家一进屋门,应先向佛像三叩首,再去给岳父岳母拜年。

    “今天,我下厨做几个拿手菜,你陪你爸多喝点儿吧!”

    甘凝就是最好的例子。她遗传了岳父那热情、大方、亲和力十足的性格,这使得她在刘家备受喜爱。

    说起这京城人过年串亲戚,这顺序也有一定的规矩。这串亲戚的顺序为由内及外,由近及远。

    刘之野的小姨邓洁曾就读于女子中学,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智慧的女青年。

    其实按照老京城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女儿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

    “都挺好的。妈!劳您费心了。”刘之野笑着答道。

    “之野!家里挺好的?”

    她们亲昵地忙活着,甘凝帮着丈母娘择菜、切肉,丈母娘则在一旁指导,温馨的氛围弥漫着整个厨房。

    他对着这位英姿飒爽的大舅子,心中不禁也颇为欣赏。

    可惜的是,郎舅二人只匆匆见过一面。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缘分,他们有许多想要倾诉的知心话,却还没有来得及详谈。

    那是一种深深的遗憾,也是一种无言的惋惜。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