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京西稻】大丰收(2 / 2)

加入书签

    刘元海点点头:“修路没问题,农闲时我们组织村民干。但人口问题,可真不好办!

    从别的村迁移户口到咱们这?一户两户的还好说,多了要是闹出乱子咋办?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刘之野笑着摆摆手对三大爷说:“您可能误会了。我们不是强制迁移户口,只是雇佣别的村民来帮忙。其他村里不会限制社员,农闲时出来打短工吧?”

    三大爷恍然大悟地说道:“别的村子不像咱们这儿忙,一年到头都忙不过来。有些村子里的人农活忙完了,就闲五脊六兽的,四处闲逛。倒不如让他们出来打零工赚钱,还少些是非。”

    刘之野笑着道:“就是这么个理儿,也适当的对附近的村子拉扯一把,免得他们眼红之下,再闹出个什么事端来。”

    三大爷赞同地点头道:“确实如此!别人都在过苦日子,只有咱们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确实让人眼红。不瞒你说,我曾几次去公社开会,有人就说风凉话了。”

    “幸亏藤书记明智,没有听信他们的胡言乱语,当即呵斥了一些人,提醒他们有本事也去带领社员们脱贫致富,没本事就不要眼红别人。

    但是事后,藤书记还是找到了我,委婉地说了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我也理解他的意思,他是在建议我们如果有好的致富方法,不妨分享给其他村子,大家一起共同致富。

    然而,我要说的是,我们村的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情况和资源,需要因地制宜地寻找适合的发展道路。

    你说是不是?”

    刘之野赞赏地看着三大爷,这位村高官的能力和见识,连一些公社书记都望尘莫及。能够让刘家庄有这样一位领头人,无疑是村民们的幸运。

    他沉思片刻后提议:“您的说的是,我赞同。但我可以给您出一个点子,既能减轻其他村子的困境,又能平息一些人的无端指责。”

    三大爷闻言,立即说道:“快说说什么法子?”

    刘之野指着眼前的稻田,简洁地说道:“咱们MTG的水资源还是不错的,种植水稻完全没问题。附近的村子也都有水,大家可以试着种植这【京西稻】。”

    三大爷闻言道:“就是种植这水稻,这有什么说法吗?”

    刘之野笑着道:“三大爷,咱们种植的这可不是一般的水稻。它叫【京西稻】比一般的水稻可好好多了。”

    他继续说道:“虽然我们的地方位于北方,但种植水稻的历史却十分悠久。

    相传,在曹魏时期,京城西部地区就开始建渠种稻。在三国时期,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刘靖在漯河上拦水修坝,建造了车厢渠,‘灌溉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皆受益’。那时,这里的百姓就开始利用车厢渠种植水稻了。

    在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成功开通了通惠河,为京城地区的水源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使得水稻种植得以大规模展开。运河两岸的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稻米产量逐年提升。

    后来,满清康熙皇帝发现了一种早熟的水稻品种。这种水稻色泽微红,气味香甜,口感丰腴。稻种产自康熙皇帝自种的御田,而它也是康熙皇帝亲自发现和选育出来的。因此,人们称它为“御稻米”。

    也就是发展到今天的“京西稻”,就是教员同志吃了这种稻米都说它好。

    前几年,教员同志在读《红楼梦》时,看到写贾府的庄头乌进孝进贾府交租,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只有“二石”,这引起了他的关注。

    他令农业部查询了“御田胭脂米”的产地,得知其产自京西。他发现京西稻就是书中所谓的“御田胭脂米”。为了满足政府招待国际友人的需求,他希望粮食部门能够收购一些这种米。”

    三大爷听到教员同志的赞扬,不禁惊讶地问道:“嚯!原来你让我们种植的水稻这么有来头啊!既然教员同志都说好,那肯定是个好东西!”

    刘之野笑着点头说:“这稻子在京西地区才种了一两万亩,产量不多,需求却大,一般的领导干部都吃不上。前景确实非常可观,值得推广。”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