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香山遗居(2 / 2)
但是,令他意外的是,这位旧时的好友并不想搭理他,更别提给他钱买米了。
曹雪芹对此心中十分不快,于是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好友,一个叫鄂比的人。
相传,鄂比知道后,写了一副对联给了曹雪芹。
这幅对联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那句。
舒成勋内心不禁有些激动,如果这样推算的话,自己的宅子在两百年前可能是曹雪芹的故居啊。
他反复思量,最终决定将此事上报国家。
然而,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他对于应向哪个部门反映情况感到迷茫。
担心上报至当地公社后,可能遭遇忽视,他灵机一动,想到了当地的驻军。
驻扎于此的,正是警卫二师某部,他们肩负着守护香山地区安宁的重任。
驻军干部在接到舒成勋的报告后,迅速行动,亲自带队前往舒家,对现场进行了妥善保护,并随即向上级师部进行了详尽汇报。
待刘之野匆匆抵达,他即刻亲自查看验证了一下,凭借他多年累积的鉴赏功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初步断定此处即为曹雪芹昔日居所。
然而,鉴于自身非文物管理或红学研究的专家,他深知仅凭一己之见难以定夺,遂决定采取更为严谨的态度,邀请在红学领域内享有盛誉的专家团队前来实地考察,以确保后续保护工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于是,他迅速着手安排,一封封邀请函承载着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护的迫切愿望,飞向那些能够揭开历史尘封面纱的学者手中。
但是,结果令刘之野很意外,纷纷受邀而来的红学家们并不认为这是曹雪芹的故居,而这个“拙笔”的笔名也无从考究。
这些红学家的定论让刘之野有些愁眉不展。
他内心还是觉得这应该与曹雪芹有点关联。
过了几天,又有一位年轻红学专家来到这户老农家。
他手里还抱着一个古旧箱子,他说,自己一直很喜欢红学,听闻这里可能是曹雪芹的故居,所以来看看。
他把手里的箱子拿给刘之野看,箱子的右上角写着“题芹溪居士”,而落款的地方写作“拙笔”二字。
刘之野看到这两个字之后,内心激动万分,这位年轻人的这个木箱子上的落款,无疑证明了舒正勋家墙壁上的字是肯定与曹雪芹有关的。
而且从字迹上看,这些文字明显出自一人之手。
所以,这间老屋极大可能是曹雪芹的故居,而墙壁上的文字正是那个年代曹雪芹与他的好友一起留下的墨宝。
这一证明,又一次引起了文学界、考古界不小的轰动,各地的红学家纷纷慕名而来。
最后,刘之野等人的努力协调之下,在这间老屋被有关部门修建成了“曹雪芹纪念馆”。
又拯救了一处名人故居,刘之野的心情很好。这么多年来,他也有意在保护一些东西,总觉得要为后世留下些什么。
…………
大天清早地,刘之野被家中三个活泼的儿女早早唤醒。
这三个小家伙,正值学龄,浑身洋溢着无尽的活力与顽皮,假期一到,更是无拘无束,闹腾得家里不得安宁。
“爸爸!爸爸!快醒醒,快醒醒!我们去买糖葫芦吧,外面有人卖呢!”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充满了对冬日小吃的渴望。
刘之野虽感无奈,却也宠溺地笑着,从温暖的被窝中挣扎起身,开始穿戴衣物。
今天本是他难得的休憩时光,本想多享受一会儿这份宁静与温暖。
“得嘞,孩子们,稍等片刻,爸爸这就带你们去买糖葫芦……”他的话语中满是温柔与迁就,一家人的欢声笑语瞬间弥漫了整个房间。
待刘之野完成洗漱,引领着孩子们享用完早餐,一家四口便步出了自家的大院。
俗话说,风后暖,雪后寒。
京城的天气尤为这样。
一旦下完雪胡同里积上雪再一起风那就是白毛旋风,雪颗粒砸到脸上生疼。
出门前,刘之野就给三孩子穿棉猴裹围脖戴棉手套捂了个严严实实。
等到了外面的街巷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与吆喝声,清晰地飘入耳畔,为这父子四人的晨行添上了几分市井的烟火气息。
这时候沿街叫卖的小贩们挺有意思,卖糖葫芦的会根据地理方位在不断改变,走到大阵仗的场合他们会吆喝四个字:“刚蘸得啊、刚蘸得的”。
走到深宅大院外又用高亢悠扬的吆喝:“蜜来--葫芦儿--冰糖儿多——哎--葫芦儿”。
卖柿子的也分两种,卖高庄柿子的:“来——高庄的柿子咧,涩了还管换的咧。”
卖大盖柿的会这么吆喝:“南瓜大的咧——不涩的咧,涩了还管换的咧……”
前几年,沿街贩卖的小贩们几乎绝迹了,今年又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不过他们大多都在刘家庄附近售卖。
还有不少推车挑担串胡同卖便宜零食的。小贤姐弟三最爱吃小贩们卖的芸豆饼,就是用白搌布包上煮烂的芸豆按成饼,五香的味道面面的豆饼特好吃。
以及烤红薯,小贩们的车上有火炉子,上坐口大铁锅,
刘之野就手买了几只贴锅底的沾满蜜汁的白薯,热乎、软烂、香甜、入口就化,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刘家庄的街道上,晨光初破,小贩们已纷纷出动,各自忙碌于小本经营之中。
与此同时,行人也络绎不绝,人来人往,为这古朴加现代化的街巷上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回溯往昔,刘家庄的街道曾因环境影响而沉寂数年,萧条之景令人唏嘘。
然而,自今年下半年起,一股复苏的春风悄然拂过,街道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与繁华。
过去的一年,刘家庄终于挣脱了连续三年经济下滑的阴霾,迎来了曙光。
回溯至六七年,这片土地上的经济曾如日中天,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然而好景不长,六八至七零年间,刘家庄的经济首次遭遇了寒流,连续三年呈现负增长态势。
但转机在今年悄然而至,白酒产业的出口额再创新高,医药产业更是异军突起,首次走出国门。
加之刘家庄基建四期工程的浩大启动,多重利好之下,长期低迷的经济终于迎来了强势反弹,展现出勃勃生机。
今年,刘家庄地区的生产总值再创辉煌,一举跨越了12.5亿元的里程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本地户籍人口稳固在五万人左右,而外来常驻人口则高达13.4万,人均年收入跨入七千元大关,彰显了该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
反观夏国全国,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虽庞大,却未及5000亿元的门槛,人均更是不足700元,与刘家庄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且,刘家庄,这座历经三次大规模基建洗礼的村落,其核心地带已全面竣工,焕发新生。
昔日单一的河西地区,如今已蜕变为涵盖河西、河东、河北在内的三大繁华城区,交相辉映,共筑辉煌。
展望未来,明年起,河南至妙峰山一带的基建蓝图即将徐徐展开,预示着新一轮的发展浪潮即将席卷而来,为这片土地再添无限可能。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