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高主任居功至伟(3k)(2 / 2)

加入书签

    后来有了微程序这个概念,微程序可以看作是在计算机内部,固化一些指令组,这些指令组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功能,再用这些微程序去组合完成一个更大的任务。

    不止《数字电路》,前面还有《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日后还有更多。

    从上述门电路,如何组成双稳态触发器、R-S触发器、D触发器等基本功能单元,以及他们的逻辑功能和状态转移表。

    比如,y=x+1这个函数的计算,就可以做成一个微程序,然后只要调用这个微程序,同时输入x=1,那就能算出y=2。

    厉所长和池总工悄悄的对几位也在现场听课的运算所工作人员,悄悄的给他们交待了一通事情,就算是给高主任一个惊喜吧,他们如是想。

    如果高振东能知道他们的想法,肯定会说,啊,对,可以的,《数字电路》,我考过,成绩还行。

    比如DJS-6,支持ALGOL60和FORTRAN。

    高振东也不管这么多了,反正我的晶体管计算机,就是走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这也为下一步的计算机通用化打好了底子。

    池总工表情凝重:“不甘心!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未曾见过光明’,高主任,居功至伟!”

    厉所长感慨道:“刚开始以为高主任这个晶体管计算机只是采用了晶体管的技术,小巧轻便成本低,可是没想到给设计人员的第一课,就给我狠狠的上了一课,它背后这套东西,其实更惊人,意义更大。”

    陈总摇摇头:“这不怪伱们,这本来就是个新东西,你们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好了,至于差那一点点,问题不大,振东是运算所临时借用,现在,该我们用一用了。”

    如果高振东能听见两人的话,肯定会告诉他们,这就对喽,北边的算法、软件技术,从现在到将来,都没拉跨过,但是说到计算机本身,就从来没雄起过。

    首当其冲,当然是把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用系统的方式提出来。

    有了DJS-220,才显得和现代计算机合群了一点:操作系统、算法语言,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完全落后于世界了。

    然后如何使用上述门电路和基本功能单元,得到半加器、全加器、译码器、寄存器、计数器等功能部件。

    其实最早的计算机只能用来完成特定的任务,它们的程序一开始就被设计成只能做一件事或者解决一个问题。举个例子,早期的计算机有点像现在的函数型计算器,能用来运算各种复杂的函数,但是要用来干别的,比如做文字处理,玩游戏?不好意思,做不了。

    冯诺依曼体系与哈佛体系,是现代计算机最为常用的两个体系结构。

    运算所的厉所长和池总工,也在下面认真的听,两人一边听,一边交流。

    CPU的结构方面,运算所的人是很明白的,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CPU这种说法,所有的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都是由分立元件组成的,不过这些大部件,他们还是很清楚的。

    高振东主要做的,就是几个事情。

    到了这个时候,程序的固化程度被减轻了,被固化的,是计算机的指令集,以及这些微程序,至于主程序,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的。

    “嘶,振东给定了条件的试验,效果就都不错,其他的,看着怎么总是感觉差那么一点儿意思啊?”

    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厉所长和池总工边听边惊讶,这一部分,甚至都能单拎出来,请高振东再补充细化一下逻辑运算方面的东西,能独自形成一门课了。

    高振东从晶体管形成基础的逻辑门电路开始,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说。

    等到了DJS-130,才羞答答的添加了操作系统这个东西,但是这个操作系统也不完善,它仅支持三种语言,ALGOL60、FORTRAN、BASIC。

    池总工轻叹:“是啊,这课一上,我们还要不要沿着M-3那条路子走下去?”

    陈总拿着梁发明他们提交过来的试验记录,一边看,一边嘬牙花子。

    高振东主要说的,是怎么从晶体管一步一步的变成一套计算机系统。

    这个东西说起来,可就繁琐仔细多了。

    高振东前世满网络搜资料的时候,见过一本1978年出版的电子计算机专业书籍,还带着点儿考古的心情仔细看过,上面的内容,就是这个情况,搞得高振东差点儿没看懂他们的例题,总觉得中间少了一步,原因就在于,微程序这一步,高振东上大学的时候,早已消亡。

      第二更。

        这一章其实写得很艰难,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上课的讲义,我尽力了,悲。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