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奶业(2 / 2)

加入书签

    差价有点离谱啊!

    这是直接翻倍了吧!

    郭阳疑惑的看着陈书记,却只见他摇了摇头。

    “有些中间环节的费用没人能省。况且呼图壁对质量把关严,价格也不会便宜多少。”

    “只是农户承担的价格贵也就算了,但质量也让人十分存疑。”

    “农户引进后又不是作为育种用牛,而是生产用牛,一头牛产6胎,产不出多少奶,效益很低,六七年后牛就又淘汰了,成本都收不回来。”

    “国外的月亮真就比国内的圆么?”

    “进口的奶牛存在问题,进口的美利坚奶粉亚硝酸盐也超标3倍多。”

    ……

    离开了呼图壁,郭阳又带着团队马不停蹄的到了蒙省。

    巴盟农垦,这是一个独特的以农牧渔业为主产业的企业。

    前身是五十年代的农林牧场、劳改农场。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疆省、黑省、云省、宁省等地的农垦一样,成为一支稳定边疆、建设边疆的骨干大疆。

    郭阳等人到这里时,同样和巴盟农垦谈妥了明年1000头的奶牛种畜购买协议。

    而且巴盟农垦正值管理体制改革的时期,新上任的领导班子大刀阔斧推行了一系列政策。

    同时巴盟也与澳国签约了2000头奶牛进口项目,技术人员已经出国选牛。

    第二批进口计划也已经上报农业部。

    至于巴盟的资金来源,除了自有和专业银行对口扶持外。

    郭阳也从农户散播的消息中得知,巴盟农垦先后与蒙牛公司、汇源饮料签订了奶牛贷款协议。

    蒙牛公司给巴盟农垦承诺每头牛提供6000-8000元的担保贷款。

    虽然两者的目的不同,一个是买牛,一个是找奶源。

    但苜禾农牧和蒙牛乳业在这一刻也算是接上了轨。

    蒙牛乳业自1999年7月成立到2002年,短短三年时间,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便由第1116位上升到了第4位。

    此时的蒙牛年销售额达到了20亿,但距离前两位乳业品牌伊利和光明的50亿以上销售额仍存在较大差距。

    此时,华夏乳业的三巨头还是京城三元、蒙省伊利和魔都光明。

    京城三元凭着几十年历史和地缘优势,获得无可辩驳的霸主地位,在当地超过70%的市场份额,令挑战者难破其门。

    魔都光明占据着国内最大的城市消费群体,2001年也一举问鼎国内乳业排名的首位。

    与魔都光明和京城三元相比,来自蒙省的伊利没有一个几千万人口据守的市场为其撑腰。

    这就决定了,伊利一开始就必须南征北战,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而伊利,因为有资本市场的支持,几年的南征北战下来,已在液态奶领域俨然成为行业老大。

    就在乳业三巨头因为争夺市场份额,斗得难解难分时,谁也没有想到,饲料大王旗下的新希望集团也宣布加入了战团。

    除此之外,二线品牌如娃哈哈、维维集团、粤省燕塘、武市芝友、深市晨光等地方性品牌,为守住自己的家门,更多的是突出自己的个性与差异。

    比如说,三鹿的奶粉做到了全国第一。

    只是国内近2000家乳品企业,真正拥有自有奶源的企业数量却不到10%。

    其中蒙牛又是“轻上游奶源建设,重终端市场营销”的典型代表。

    与他们相比,苜禾农牧还是才蹒跚起步的婴儿。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