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小康之家 (一)(1 / 1)

加入书签

冬去春来,暑寒交易。刘巧珍来到马拴家已经三四年了,而她唯一的改变就是比以前不爱说话了,更不用说在田野里放歌信天游了。生在黄土地长在黄土地上的刘巧珍,她没有快乐的童年,她一懂事就知道干活,不知道玩耍是个什么概念。小时候帮着妈妈在家里干活,晒柴烧锅,父母在生产队干活,她就在家里做饭。稍长后也参加生产队劳动,起初和女知青挣一样的工分,每天六分,到了一九七五年普及大寨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大寨梯田时,才挣妇女的工分,一天八分。

  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刘巧珍,她除过不识字外,其它没得说,长相肤色身材远远超过城里的孩子,一干起农活来,泼川(精干麻利)得很,同龄人没有谁能比得上她的。然而生活的遭际,已经把她的精神世界吞噬得殆尽,现在她已度过了人生中最为妙曼的时光。很长一段时间,刘巧珍的思想都转不过弯子,难道她对生活的要求过高了吗?她无非就是不想因循农家妇女那种白天地里头,晚上热炕头,伺夫孕娃的家奴式的生活,她有个性,有理想,她所要求的根本就是另外一种生活,也就是时代青年人追求的一种生活,即和心爱的人,肩并着肩手挽着手,去实现人生的追求。然而,她一心所追求的和生活中所能带给她的,两者之间所造成的落差已经把她希望的翅膀给折断了,把她的精神桎梏了,让她别无所求。现在生活能给她提供的舞台就是一大家子那十几亩的责任田,和窑口周围的家庭副业。

  在责任田劳动中的刘巧珍她就像剪纸绣花那样,很细心地干着自己该干的农事。

  做务庄稼本地农民素有“梯田埂上插葵花,高塄畔上种南瓜”的传统习惯。一般秋季作物多为间作,其形式有:粮粮间作(主要有玉米间作豇豆或黄豆、谷子间作绿豆、高粱间作黑豆等);粮油间作(主要有蓖麻间作小豆);粮菜间作(主要有玉米间作菜豆、糜子间作白萝卜等);油棉间作(主要有棉花间作芝麻);林粮间作(枣树间作小麦);林油间作(苹果幼林间作花生、大豆)(注:以上实录《延川县志》)。

  这些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经验,人人都会说,而巧珍却运用得恰如其当,她把责任田打理得井井有条,庄稼作务得错落有致,间作套种搞到了极值,同样的地亩能在她的手上多打粮食多长蔬菜。

  尽管生活已经这样了,但刘巧珍还是有追求的,她秉性刚直,是个烈女子。凡是她认准的理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自从跟着妹妹巧玲学会了写“高加林”三个字以后,她一闲下来就学字。巧珍识字有个特点就是从眼面前学起,先从自身人口手,脚板走,眼耳鼻,麻花辫学起,接着对家里的什物,凡是能叫上名字的,她都要搞清字如何来写,在田间干活,在野外行走,看见什么东西就想它的字该如何来写,不管是花草还是鸣虫;蓝天白云还是凌空彩虹;打雷闪电还是暴雨冰雹;不会的字她就问人,这三年两载以来,巧珍还真的识了不少字,她每认识一个字,就像往口袋里装了一分钱那样,怕丢掉似的,不时地检查。现在巧珍都能将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里的《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一字不落的读一遍,她还背了不少唐诗。

  在刘巧珍学字方面,妹妹刘巧玲可是帮了大忙的,她认为帮二姐刘巧珍读书写字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刘巧玲记得她曾在一本书里看到这样一句话,“目不能识,其闷尤过于盲;手不能执管,其苦更甚于哑。”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年轻人都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来掌握知识,了解天下大事,洞察世界风云,而二姐她不能一辈子当睁眼瞎么,她刘巧玲有义务也有责任教二姐读书写字。

  每当二姐刘巧珍学字信心不足或自暴自弃时,刘巧玲便用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小说《简爱》里主人公的话开导二姐巧珍,“你以为我穷,低微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与你完全一样!我们将平等地活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是平等的!”然后,巧玲接着说道,“二姐,你在外头,并不比别人矮一等,你完全不要有自卑感,老天爷赋予给每个生命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每朵花都有自我绽放的权力,每条河流都有自己奔流的去向。人即使身处极度艰难的环境中,也要像花那样坚持在枝头上绚丽地绽放。”就是在巧玲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刘巧珍学习的劲头才越来越足。

  现在刘巧珍认为干完农活后最大的快乐就是识字读书,因而她要永远地坚持下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