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地方改制(2 / 2)

加入书签

  “各州郡,各豪族不得再私自招兵,现有兵马必须交于朝廷统一进行改编!”

  “同时布告天下,私自招兵违反朝廷法度,朝廷将于明年三月对留有私兵的州府,士族进行讨伐,灭全族!”

  刘伟深知大汉之所以成为乱世的根源在于土地的兼并日益严重,但现在各诸侯尚未全部平定,若现在就进行土地改制,会伤及到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则必会将豪族世家推到刘备,孙策,刘璋公孙度等人的怀抱,给平定各地诸侯增加不必要的难度。

  所以,对于土地改制的计划,刘伟暂时没有提出来,要等到将各地诸侯平定之后,再行实施。

  但是,各地诸侯割据的直接原因,却是当时因张角的黄巾贼寇造反而实施州郡自主招兵制度,甚至世家大族也自行招兵组成义军而造成的。

  现在,刘伟掌控了大汉整个北部的疆域,自然要废除私自募兵的制度,兵权必须回归朝廷。

  而这一政策,对于没有政治野心的世家大族并无多大影响,实行起来阻力也不会太大。当然,若是哪家拒不交出私兵,那就只能说这个家族仍有不轨之心,刘伟自然也留之不得。

  而军政分离,自然是为了加强朝廷中央对于兵权的把控,以前是州牧或者刺史一人直接掌控当地军政大权,这样导致地方官员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中央统治。

  将军队全部收归朝廷管辖之内,各地再出现割据的情况会被极大限制,那就是有钱的没兵,有兵的没钱,除非互相勾结合作。

  但天底下没有无缝的合作,是合作就必然会有嫌隙,成不了大气候。

  可以说,刘伟的这一政策,结束了之前的地方诸侯割据的基础,极大的加强了朝廷对各地方的统治能力。

  台下,众文武百官刘伟提出的这种改制并无异议,因为这种改制对他们并无多大影响,还在朝堂之上的官员大多并无造反之心,事不关己,自己没有异议。

  随后,刘伟又宣布了要在全国兴建学堂的政策,每个县必须根据人口的数量修建相应数量的学堂,去读书的学童不收学费,并且由学童提供饭食,适龄的儿童必须前往学童上学,否则家中赋税增加一成。

  学堂之中至少要开设文学和算学两门学科,因为这两门学科是基础学科,现在的大汉想要开展更多的学科也不现实,你连先生都找不出,怎么教学生?

  现在的大汉,穷人是上不起学的,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闲钱去读书?只有世家大族才能有读书的机会,这就导致了读书人都是世家大族之人,那当官的也都是这些人。

  当所有官员都是世家出身的时候,他们制定的任何政策肯定都会偏向世家,而穷苦百姓就永无出头之日,只能世代受穷!

  当然,三年的教育肯定不可能改变整个时代的格局,但刘伟现在做的只是开个头,后面还要进一步的改制,包括官员的选拔制度,现在的举孝廉制度弊端太大,刘伟肯定不会让这种制度一直存在下去。

  只是现在天下未定,还是战时,只能以稳定为基础,先行做些铺垫。

  教育不改制,官员选拔就算废除了举孝廉,也一样是换汤不换药,治不了根本。只有普及了教育之后,再改革选拔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世家把持朝堂的局面。

  而普及三年教育,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对于这一政策,下面有不少官员表示担忧,纷纷上前劝说刘伟,毕竟如此大面积的兴建学堂,招募先生,还提供伙食,这对国家财力的消耗是很大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