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来自颜杲卿的消息(2 / 2)

加入书签

  “请颜大人放心,”魏卓卿说,“我一定守住粮仓,不让一粒粮食流到叛军手里!”

  “好,有你在,我放心。”

  “安禄山是我的顶头上司,他反叛了,我咋办?”颜杲卿问道。

  “这可是你自己的事,你想咋办就咋办。”颜真卿这样回答是在试探他的决心。

  “我不相信大人您会跟着安禄山反叛朝廷,我相信你们会联络中原义士共同抗击叛军。”魏卓卿说道。

  “知我者,卓卿也。我颜杲卿就算变成一块石头,也要挡挡他们的道!不过,安禄山手里有20多万大军,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啊。”

  “我们离范阳不远,如果安禄山反叛朝廷,必然要攻打长安,我们这里将是他攻击的目标之一。从现在开始就要做好防范的准备,死死守住自己的城池。”颜真卿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迎敌。

  “我们两座城要互相支持和配合,我回去就动员全城人一起死守我们的城市。”颜杲卿是绝对不会屈服于叛军的。

  “你们这里还缺什么?我回去就派人给你们送来。”颜真卿问魏卓卿。

  “我们这里的地形易守难攻,守城需要大量的箭,我们库里虽然有一些,却太少了,打起仗来不够用,大人能给我们弄些铁来,我们自己可以制造箭头。箭杆山上多得是,需要时,派士兵上山采些木材回来就够了。”

  “你要造箭头的铁,没问题,回去就给你办,要多少有多少。还需要什么?”

  颜真卿大力支持他们自己制造武器,啥事都等朝廷供给,黄瓜菜都凉了。

  “还需要造箭头用的模具,我们自己也能制作。可是,我听说有一种新的箭头穿透力非常强,可以穿透普通盾牌和战马的护甲,能找到这种新箭头的模具就好了。”

  “这也没问题,我回去给你们找,只要市面上有,我就给你们弄来。还需要什么?”

  “谢谢颜大人,那就不需要啥了。”

  “如果安禄山反叛朝廷,这座粮库必然是他争夺的重要目标之一,你必须死守这个粮仓。”

  “请颜大人放心,在下已经把粮库方圆50里的地形地貌看了一遍。”

  “哦,有何发现?我还没有在粮库的附近走过。”

  “在下发现我们这个粮库的位置选址太妙了。它处在一个大峡谷中,两面是高山,没有路,峡谷一端通向大山深处,里面是原始森林,也没有路;另外一端只有一个出口,就是我们将要建设的第一个关卡。我们只要守住这个关卡,任何人也不可能攻入粮库。”

  “能守住这个关卡当然很好,只是不要把赌注都压在这个关卡上,其它地方也要防范。你们有考虑吗?”

  “回大人的话,”魏卓卿说,“我们把有可能进入粮仓的地方都挖了陷阱,布置了暗哨,不会放任何人进来的。”

  “你们水库里的水用完一次之后,再蓄满水需要多长时间?”颜杲卿问道。

  “回大人的话,”魏卓卿答道,“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如果,你们的水还没蓄满,敌人又来进犯,你们的第一道关卡不就失去作用了吗?”

  “回大人的话,如果来犯者过了第一道关卡,后面还有第二道、第三道,进入粮仓只有这一条路,他们过了第一道关卡,过不了第二、第三道。”

  “你们还有第二、第三道关卡?说来听听。”颜真卿很想听。

  “回大人的话,”魏卓卿说道,“在第一道关卡后面,有一段很窄的峡谷,只有一条羊场小路,将将能过一辆马车,大人进来时都看到了,想会车得找更宽的地方。

  “小道的两边都是陡峭的崖壁,我们在崖壁上已经堆积和存放了大量石块,并准备了许多成捆的山柴,遇火就燃。如果有人过了第一关,这里就是他们的鬼门关了。

  “我让士兵在这里做过实验,把一捆干柴点燃丢下去造成的结果,比把一大块石头丢下去的威力还大。

  “除此之外,悬崖之上还有我们的弓箭手,他们居高临下容易捕捉目标,每一个来犯者都将成为弓箭手的活靶子。

  “第三道关卡是粮仓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土石和木材,准备在粮仓前最狭窄之处修建一道土石结构的围墙,目前正在打基础。”

  “这项工程我知道,拨给你们的银子够吗?”颜真卿问道。

  “回大人的话,够了。”

  “何时竣工?”

  “回大人的话,同第一道关卡的工程一起竣工,估计一个月的时间,届时请二位大人参加我们的竣工典礼。”

  “好,我一定来。”颜真卿说。

  “我可来不了,你来了多替我喝几碗酒吧。”颜杲卿知道自己来不了,对颜真卿说。

  “好说,好说。多喝一碗可以。”颜真卿也知道他来不了。

  说到这儿,魏卓卿问二位大人:“假设让二位大人派兵攻打我们,如何破此阵呢?”

  颜杲卿想了想说:“一开始,我肯定不知道有这么多关卡和埋伏,吃了一次亏之后,我会想别的办法,或者迂回绕道攻进粮库。”

  “进粮库的路,只有这一条吗?”颜真卿问。

  “回大人的话,只有这一条。”

  “我知道,你对我们心存感恩之心。你把这条路守住了,把粮库守住了,不但是对我们最好的感谢,也为大唐和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请大人放心,”魏卓卿非常庄重地说,“我魏卓卿誓与粮库共存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