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海外热捧(1 / 2)
看了两段王时和就读不下去了。
文章的作者叫“白沙陈监生”,显然这人是福建白沙县人,且在这海外地方有个监生功名就是值得夸耀的事情了,不过看这位陈监生的文笔,王时和猜他的监身功名铁定是买的。
这文章写的十分粗鄙,通篇白话不说,对王文龙的吹捧到了极致,直接将之比为文圣……要是放在大明有人写这样的文字起到的作用肯定是给王文龙招黑。
不过王时和倒是没想到,王文龙在吕宋华人之间居然受到如此的追捧。
王时和既觉得惊讶,又觉得隐隐自豪。
他还真认识王文龙,而且对于王文龙的几本书也都翻看过,算是支持王文龙理论的读书人之一。
“本地的明人都喜欢王建阳的书吗?”王时和问道。
那个华商解释说:“建阳公之书籍对于我们海外华人启发颇多,是近年西洋华人之中流传最广的书籍了。”
一旁的干一成突然说话,他也看过王文龙在《旬报》刊发的《中华文明入台史》,笑道:“王建阳可是以为我中国人要多向外开拓,甚至隐隐有仿照欧洲人做殖民的意思,这你们也同意吗?不怕有此想法会被欧洲人所敌视,做不了生意?”
那个华商面容严肃的道:“私以为建阳先生所说是正确的,在下虽无什么学问,但是也拜读过他的《葡国史》《民族论》,看过《中华入台》之小文。这些文章中鼓吹的行为虽然会引起欧洲人对于华人的警惕,但却是华人必须正视之实情,身处海外,华人若不自保,轻信异族,终至将身家性命交于他人也!”
王时和和干一成对视一眼,都惊讶于这些华人的立场如此坚定。
王时和对那商人说:“我倒是认得王建阳,他曾是当今福建巡抚的幕僚,多为徐大抚到海澄跑动的。”
“建阳公是什么样性格?想必是睿智之极的吧?”本地华人闻言都围过来,那商人连忙询问,还有人询问王文龙的年纪、长相等等。
直至下午吃过饭之后,王时和和干一成进入会馆的后厢休息,本地的几个大海主都来相见。
赵子明带着礼物来见王时和,他是万历年间大海商,能上史书的那种。
赵子明也是海澄人,他出生贫寒,早年发家靠的是到大户家去租船,所谓“倚著姓宦族”出海,在波涛之中打拼十几年,积累了一些资本成为远放西洋的大海主。
这年代海贸的经营方式也早就市场化,赵子明虽然挣了钱,但是他每一次做远洋贸易都是借鸡生蛋,“大户出本,借赀以通番”,甚至连船只水手也都是找大户人家借的,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组织者只要用少数的钱财凭借自己的信誉,就能够组建庞大的团队购买大量货品,危险则是一旦有损失不但货物飘泊,家产也会被追索的大户全部夺去。
简单说就是上杠杆。
当然赵子明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通过杠杆方式垄断了泉州特产的“哈唎缎”对暹罗吕宋一带的出口。
赵子明是海澄的大海主,和王时和自然认识,两人关系还不错,只不过这两年赵子明都待在海外没有回国。
见到赵子明王时和就感叹说道:“没想到王建阳在吕宋的华人之中有如此高的声望。”
赵子明笑道:“何止是吕宋华人,便从这马尼拉往西:三佛齐、苏木打剌、真腊、暹罗、缅国、满剌加,凡有华人处,都听闻王建阳的名字。”
他感叹说道:“我自己也读他的书,特别是他讲海外殖民与民族主义的内容,他所说华商要想存活必须依靠民族主义,华人要想在海外有力量,必须要有自己的殖民地,这些都是至理名言。”
王时和惊讶道:“你们真想要在海外得到殖民地?”
作为大明官员王时和来到吕宋,就想一切平平安安的,万万想不到本地的华人心会这么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