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造势和舆论(2 / 2)
冯子轩道:“我今日买了一份,正准备回家去阅读呢。”
那僧人推荐说:“你应该快看此讲稿,读完这讲稿便知晓辽东实乃我中华祖源之地,内地人以为辽东地处边比是蛮荒所在,其实都是古板思想。看了此讲稿便更能理解歧视辽东人思想的无稽了。”
“果真如此?那我便看看。”此时夜色已晚,床上许多人已经早早睡下,冯子轩从背囊中掏出那本《红山玉讲稿》然后弓着腰向前爬行,一路上他要小心别踩到旁人的腿,挤挤挨挨凑到船头,他这才掏出书本借着船灯开始阅读。
《红山玉讲稿》本来就是为了给那些对于红山文化没有任何了解的读者科普用的,王文龙写的深入浅出,冯子轩哪怕金石学功底不算强也很容易能够看进去,他很快就为王文龙那缜密的推理给折服。
一直到半夜,冯子轩才把这讲稿看完,仿佛是在书院中听了一日的会讲,脑中还在回味。
正如同那僧人所说,冯子轩在读完《红山玉讲稿》之后对于辽东的文明地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再联想到辽东人的遭遇,辽东明明是中华文化的祖源之一,辽东人却被歧视认为是蛮夷,冯子轩心中更加觉得同情。
且在同情之外,辽东的地缘位置如此重要,辽东人却被如此对待,也让他感到十分危险。
甲骨文研究会的成立是今年文坛上一件大事,王文龙借助这次典礼对辽东进行的宣传也十分成功,天下人说起这成立典礼,就必须提到王文龙给公卿们上的那些粗粮饭,以及背后辽东人的故事。
事情有了热度,王文龙趁热打铁,又写了一篇文章发到下一期的《苏州旬报》上,文中他提出应该立刻开展红山文化相关的考古研究,王文龙提出几种模式,一是让甲骨文研究会主导,若是甲骨文研究会行无余力,则可以广邀天下有能力之士,或是出钱或是出力,远赴辽东,就如同当年安阳的甲骨发掘一样,在辽东也进行考古活动。
王文龙这一倡导肯定能吸引一些人去辽东,一来可以更好的进行考古活动,二来也能活络去往辽东的道路。
不说像安阳甲骨一样,吸引整整一个甲骨社的文人去往镇夷堡,哪怕就是去十几个人那也能组成一支商队了,镇夷堡一年也就能去五六支商队,如果每年多一支商队,是真能降低往镇夷堡运送物资的成本的。
王文龙的这一提议果然获得天下文人的称赞,许多文人都表示朝廷应该立刻改善辽东的情况,有些府县学的文人为此搞出联名上疏。
还有不少文官也跟着蹭热度,要求严查辽东军输问题,朝廷明明拨了那么多粮饷,怎么边关的军户还在吃粗粮豆酱?
朝廷方面也给出态度,别的问题好还有待解决,但能做的事情先做了起来,一个月后万历皇帝明发上谕,要求顺天府每年专拨五个乡试名额给辽东举人。
这到底让王文龙有些欣慰,虽然他知道内地人对于辽东百姓的歧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消失,但情况起码好了许多。
不像原本历史上一样,原历史上此时大明的舆论简直像是在逼着辽东人去投后金。(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