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公募和私募基金(2 / 2)
截至2023年5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2万家,管理基金数量15.3万只,管理规模21万亿元左右,私募基金成为高净值客户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工具之一。
公募和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区别:
1、策略类型方面的差异
私募基金相较公募基金有更为丰富的策略类型,可以满足高净值客户个性化的配置需求。
公私募基金共同拥有的主观股票多头策略外,私募基金还有独具特色的股票多空策略,即做多一篮子股票的同时做空指数或者一揽子股票,以期获得多空两个方向的收获。
此外,私募基金中还有相对价值策略,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稳健收益同时控制波动,例如市场中性策略、套利策略等。
私募的量化策略更具多样性,策略迭代速度更快,在算力的投入上更多;公募中也有一些量化基金,但主要是指数增强基金,并多为中低频策略。
私募管理人策略能力从传统的多因子模型,到中高频量价模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并不断扩展在基本面因子、另类因子等方面的投研能力。
在高频交易方面,公募基金基本上没法开展这个策略。由于公募产品在选股范围、交易频率、日内反向交易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公募基金的量化策略产品总体上表现不及私募基金同类策略。
除了在主观股票策略、量化股票策略的差异,公募和私募基金也有很多具有各自特色的策略类型。
比如公募基金有行业基金、主题基金、宽基指数基金、ETF基金等等,假如投资者自己有着明确的中短期择时观点、行业选择方面的倾向,那阶段性投资相应公募基金是为一个性价比更高的选择;还有,QDII公募基金是现阶段国内投资者投资海外市场的一个最为方便、低成本的选择。
而私募基金也有独具特色的投资于期货市场的CTA策略,可以获得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低相关甚至负相关的投资收益。
在CTA策略里的一些中高频交易策略,具有很高收益风险比。此外,近两年市场上比较火的衍生品雪球类策略,提供了与其他策略完全不同的收益风险结构,满足了特定投资者的风险收益诉求,它也仅限于私募型产品的形式。
私募型产品策略里还有投资于多种资产类型的宏观策略、投资于多个细分策略的混合策略、投资于私募基金的私募FOF策略。
2、投资工具、投资范围的差异
由于公募基金是对最广泛的公众进行发售,认购起点低、公众的金融专业知识水平差异较大,因此监管机构对公募基金的运作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公募基金基本上只能投资标准化的股票、债券,而且会限制股票资产仓位、杠杆水平、持股集中度、日内反向交易、限制对冲工具的使用等等。
相对而言,私募基金是针对合格专业投资者非公开募集的,法规对上述各项交易标准较为宽松,基金经理的操作空间更大。
例如在遇到市场大跌的行情时,基金经理可以采取降低股票仓位、灵活使用股指期货工具、融券等方式来减弱市场对产品净值的负面影响。此外,私募基金策略里能够投向期权、期货等金融工具,通过一定的策略组合,可以提供低风险、稳健回报的产品。
3、基金经理驱动因素的差异
公募基金的考核多数是看相对收益,看重同类基金排名,容易造成资金抱团现象,哪个主题强、哪个板块好,公募的资金就会蜂拥而入推高股票价格。
私募基金经理因为不太需要考虑相对排名,更关注绝对收益,所以相对可以保持独立一些。
有些资深的私募基金经理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坚持自己的风格。由于驱动因素的不同,导致在牛市或者结构性牛市时,公募的收益要好于私募,但是在震荡市或者熊市时,私募整体的收益要好于公募。换句话说,公募进攻性更强,防守方面是私募强一些。
此外,私募基金可收取一定的业绩报酬,叠加较为完善的薪酬激励机制,吸引更多行业优秀人才,近年来“公奔私”热潮涌现,这有利于私募行业的规范与高质量发展。
二、选择公募和私募产品各自关注的一些要素
当前全市场公募基金数量已经超过1万只,基金公司上百家,基金种类也日趋繁多,如何从中筛选出匹配投资者自己需求的基金其实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
在不同的资产大类当中挑选绩优的公募基金产品涉及很多环节:观察产品的长中短期业绩表现、基金经理的稳定性、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风格,能力圈、基金公司的整体风格等等。由于公募基金信息透明度高,以上的诸多环节还是能逐一把握的。
国内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数量众多,不同策略间、相同策略不同产品间收益和风险的离散度也很高,产品业绩的不一致性,不能仅凭某只产品的投资收益就确定管理人的能力。
私募管理人投资能力参差不齐,我们需要重点考察私募机构的稳定性、是否有完善的投研流程和风控流程、明晰的股权结构,在投资方面还得重点考察基金经理个人的性格、过往的投资经历、投资风格,管理过多大规模的资产等等。
由于私募信息透明度低,在产品选择、基金经理选择上,投资者面临很大的选择困难,这个时候需要专业机构、专业团队为高净值客户进行遴选。
此外,一些头部品牌、业绩优异的境内或者境外私募资管机构一般只跟头部的专业财富机构合作,这时候高净值客户跟头部专业财富机构合作能够获得市面上更好的资产、更为专业完善的投顾服务。
三、到底是买公募还是私募?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身的投资收益目标、资金配置时长、风险承受能力、资金用途等,只有了解自己真实的情况与需求,才能够选择最合适的基金产品。
同时要秉持以资产配置为理念,根据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市场情况等因素,进行基金组合均衡搭配,然后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要配什么策略?量化中高频、CTA策略、套利策略只能在私募里找。
第二,如果是以投股票为主的产品,那到底是需要进攻性强、防守弱的公募,还是进攻性一般、防守能力强的私募?
当然有一些私募的操作也是比较类似公募的。主观多头策略的私募,除了需要能够做出超额收益之外,回撤控制能力是个关键的考虑因素。如果回撤控制能力较差,同时长期费后收益又不如公募的话,这样的私募机构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第三,假如投资者自己有着明确的中短期择时观点、行业选择方面的倾向,那阶段性投资相应公募基金是一个性价比更高的选择。公募基金里面有非常丰富的行业基金、主题基金、宽基指数基金、ETF基金、QDII基金供投资者进行选择。
第四,能否找到合适的私募管理人?这是个大问题,如果投资者没有能力找到,那选公募也是个选择或者通过专业机构来进行配置。从追求绝对收益回报的目标来讲,私募基金更适合中长期投资。
四、基金是分散投资,还是集中投资?如果分散,一般建议持有几只呢?
关于组合构建,全球最着名的基金评级机构晨星(Morningstar)曾做过一个假设的投资组合:基金个数从1到30不等,同时更换组合中的基金品种,随着持仓基金数量的增加,组合的波动在逐渐下降,持有7-8只基金,分散效果最好,性价比最高,持有超过15只基金,边际效益几乎为零。
把组合控制在6-10只左右是性价比最高的。数量太少容易风险过于集中,数量太多又会趋于指数化,削弱了基金经理主动管理带来的超额收益。同时要注意组合的内部结构,进行“核心+卫星”的配置,确保资金重心配置在核心品种上。
在卫星品种上,要避免风格过于集中,进行灵活调整。从高净值客户实现长期稳健收益的角度,通过构建全市场公募和私募基金组合,总是可以构建出能够匹配高净值客户投资需求的配置方案。
不建议以私募或公募来区分基金的好坏。对于高净值客户来说,因为其可投资金融资产较多,能够选择的范围更广、产品更多,如果仅仅是因为私募是高起点、非公开募集的方式,就限制了选择范围,是非常可惜的。
最后,投资者买基金要用更长远的视角,综合考虑市场大环境、基金经理投资经历及超额能力、基金公司是否能够稳健经营、以及投资者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进行投资。最后再加一句行业名言: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