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炼钢(1 / 2)

加入书签

“陛下,您说专门研发锻造之事,并未有专门人负责。

  在军研局这边,一般需要铜铁之物,就会让专门的师傅进行锻造。

  您来这边,这边是锻造区,都是匠户里的老师傅了。”

  说着苏舟就指向了一片区域,这边的建筑不同于其他,而是呈现出一个片小型厂区的模样。

  进入里面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浪,以及厂区上方烟囱不断喷涌的浓烟。

  刚一进去,赵铭就看到一个老熟人,赫然是当初第一次进入工坊营地看到的吴二郎。

  “老吴!还不快拜见陛下!”

  “陛下!陛下来了!”

  原本在指导学员的吴二郎看到赵铭,顿时扯着嗓子一吆喝。

  刹那间原本热火朝天的人群纷纷将目光看了过来。

  赵铭还想说不必多礼来着,结果就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

  “你们这.....苏舟!朕不是说过,匠户在忙碌之际无需行此大礼吗?”

  赵铭有些不悦的看向苏舟。

  闻言苏舟也是一脸的无奈,哭丧着脸解释道,“陛下,这....这些人不同,他们都是流民出身,大伙之前朝不保夕的。

  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来这儿当学徒,心里一直惦记着陛下您的好呢。”

  这些人属于是第二三批工坊扩员后不断招募的新人。

  不过在这些天的劳作后,这群人的熟练度看着也是有模有样。

  赵铭摆摆手,示意大伙下次就没必要如此多礼。

  这才看向吴二郎,开始述说起新炉子的想法。

  “陛下,您说的这炉子,做倒是很容易做,就是您说这东西能炼出钢铁.....这个....”

  吴二郎不是不相信陛下,属实是一个行外人说这么一套,让他难以信服。

  钢铁在大燕也是有的,就如宋朝年间,不少后世出土的文物都有一些钢制物品。

  且铁产量更是达到了每年十二万多吨。

  【注:不一定能证明宋朝能生产钢铁,《太平御览》一书中有记载以生铁熔铸钢剑的言论,虽有一些钢铁出土,但没有确凿证据能证明宋朝能自主制造钢铁。

  也有可能是外来引进的,但大燕属于架空,唔,就当他会把。】

  “老吴,此事朕也无法保证,不过你且按照我说的法子先试试,最近朕会时刻盯着。

  一旦你这边有消息,务必迅速告知。”

  “喏!”

  见陛下执意如此,吴二郎也是连忙行礼。

  心里则在琢磨着,现在本就工作压力极大,到处都缺人,这下又得浪费几个人去忙活了。

  罢了,到时候就随便抽调几个新人试试吧。

  见此事已经吩咐妥当,赵铭便在这作坊里四处闲逛起来。

  “作坊内有人几何?”

  “回陛下,这边有人一百余人,倒是足够,毕竟眼下军研局所需铁料不多。

  咱们这个作坊主要是为军研局提供材料。”

  “目前铁料每日损耗多少?”

  “约莫每日百斤,如若甲胄锻造那边开始量产,铁料所需只怕要翻上数十上百倍。

  并且咱们这儿还须继续招募人员,不然打造铁叶的人手也不够。”

  听着这些赵铭微微点头。

  不由看向一旁的苏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