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收获满满(1 / 2)

加入书签

没过多久,润生就来到了原西县新华书店,他以前从来没有来过。所以看到的瞬间,感觉很失望。

  第一个感觉冷冷清清,第二个感觉死气沉沉。完全不是一个书店该有的样子,书店的工作人员看到有人进来,抬眼瞥了一下,就自顾自低头干自己的事情了。好像是在织毛衣。

  好吧,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吧。

  文化遭到巨大的破坏,社会盛行着一种知识无用论。越有知识越反动。

  而在黄原这片土地上。因为地处西北边陲,有历史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界的地方。土地贫瘠,战乱不断,从来没有长时间的安定过。

  所以在这片土地上,文明或者文化从来不是主流。武力和野蛮才是这片土地崇尚的东西。文明随时会被战乱打的支离破碎。

  离这里不远的无定河,就留下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着名诗句。

  所以这片土地的苦难从古到今没有间断过。

  如果说这片土地和文化和文明有什么关系的话,它会更多的出现在边塞诗人的诗歌里。

  伟人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感慨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或许大雪下的大地别有风情吧。但随着革命的胜利,一切都又远去,这片土地又只是成为革命精神的圣地。

  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依旧贫穷,困苦。不变的是信天游悲凉的歌声。这不仅仅是某个人某个时代造就的,而是这片土地造就的。

  润生在里面翻找了半天,只找到一部《史记》,没有更多他想要的书。付过钱,拿到书他就离开了书店。

  他骑着车,在城里慢慢的转悠着,天气已经变的寒冷,街上的人不多,一切显得灰蒙蒙的。

  他准备回家了。就在此刻,街角处突然转出来一个人,  润生看见的时候,就赶紧刹车,好悬没有撞到人。

  但对面的人似乎吃了一惊,手里的东西洒了一地。润生赶紧从车上跳了下来。去查看情况。

  那是个老人,穿着这个时代陕北老农特有的服装。破旧的棉袄被一根绳子绑在腰间,扎紧的棉裤管下面是一双旧棉鞋。头上戴着顶旧棉帽,腰里还别着一根烟枪。

  老人没什么事情,只是吃了一惊。手里的东西洒了一地。

  润生赶紧帮忙捡东西。抽空一看,有鸡毛,牙膏皮还有旧纸壳子。原来是老汉带了废品,准备去废品回收站去卖。

  东西收拾好,老汉就催着润生赶紧走。说是自己没事。

  润生则是坚持要将老汉送到废品收购站,老汉看执拗不过他,也就没再说什么,于是润生就和老汉一起到了废品收购站。

  老汉到了废品收购站门口就大声吆喝起来,“老闫头,在不”,里面就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在,你个老不死的,赶紧进来”。

  润生也跟着进去了,他手里帮忙提着废品。

  废品收购站不大,里面的废品也不多,因为这个时代的贫穷,所有人家的东西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实在穿的太破了,还得变成鞋底,继续发挥作用。

  两个老汉应该很熟。

  卖废品的老汉姓杨,直接对着闫老汉表扬润生,说这个娃厚道。

  润生笑着说应该的。然后就准备告辞,回家,还有70里路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