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天赋是不讲道理的(1 / 2)

加入书签

姜成俊朗的脸上故作疑惑,问:“徐爷,什么是寄托款?”

                  听到这个问题,徐正看姜成的目光那是相当的复杂,忍不住说了句:“你小子现在都还没完全入古董鉴定的门,都不知道什么是寄托款,却能看出这个蒜头瓶可能是真品…”

                  “天赋异禀啊,你小子应该就是那种天生对真品古董有着敏锐直觉的人,这种直觉很玄乎,但又确确实实存在,因为天赋这东西就是不讲科学和道理的。”徐正言语中相当感慨。

                  这实际上也就是姜成为什么要给自己立个天才人设的原因了。

                  因为天赋不讲科学不讲道理,它能够帮姜成解释一切自己关于鉴定眼力和捡漏方面异于常人的事情。

                  别问,问就是天赋!

                  徐正感慨了两句,继续说着:“这所谓的寄托款就是明清时期瓷器上的一种特殊款识形式,它体现了对明清两代对前朝工艺和艺术的崇敬和赞赏,寄托款瓷器都不题写本朝的年号款识,而是题写前朝的年号款识,根据记载,这种做法最早出现在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并逐渐增多。”

                  “而寄托款也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后仿款,这种寄托款是完全模仿前朝瓷器的字体、写法乃至用料,通常用于当时的仿古瓷上。”

                  “二则是古瓷新款,大概意思就是后人在未署名的古瓷器上题写款识,书写较为随意,不拘字体。”

                  姜成听到这第二种类型的寄托款,脸色带上了几分古怪,忍不住笑道:“徐爷,这古瓷新款的寄托款,倒是有点像古代的制赝做法。”

                  别说古代了,现在也有这种形式的赝品,或者说半赝品吧,在一些民窑没有款识,价值普通的古瓷器上题上款识,用以冒充官窑,因为其本身也算是古董,往往更容易混淆视听,卖出高价。

                  徐正也笑了笑,道:“勉强也可以这么说吧。”

                  姜成再问:“那徐爷您是怎么通过这只蒜头瓶大明宣德的款判断出它是乾隆时期的?”

                  “因为清代的官窑寄托款中,用楷书题大明永乐,宣德,成化,嘉靖这几个时期的就是康雍乾三代最为常见,而清代道光以后的寄托款就变成了寄托康雍乾这三代的款了。”

                  徐正看着防护盒子中的蒜头瓶,抬手指了指:“而这种形制的蒜头瓶带着很强烈的乾隆时期风格,应该是乾隆时期的无疑,而且这只蒜头瓶应该是御窑出的,它的器型和纹饰明显都是皇家所用的规格。”

                  姜成默默记下了这些知识点,俊朗的脸上带着笑意,说着:“御窑瓷器,那看来我还真又捡漏了。”

                  “你小子,还没说是怎么到手的呢。不会又是从地摊上捡的吧?那这可就太夸张了。”徐正有点难以置信。

                  姜成摇摇头:“不是从地摊上到手的,是一个大哥拿来卖的,说是他祖上传下来的,他的先祖在清代的时候当过大官。”

                  “那就不奇怪了。”徐正恍然大悟,说着:“这只蒜头瓶应该是乾隆皇帝赏赐给那人先祖的,看来他家先祖当时至少是三品大员了,不然也很难得到这种赏赐。”

                  “花了多少钱到手的?”徐正好奇的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