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祠堂事(1 / 2)

加入书签

说完招工的事,陈书记给了杭村长一个眼神,后者懂了马上站起来说家里还有事得先走一步,你们慢慢吃,于是众人又把他客气的送到大门外才回来继续。

  走了外人就剩下姓陈的和姓陈的家属,那肯定再聊一聊有关陈家的事,陈书记名叫陈志超,他呡口酒吃了口肉圆子,缓缓才开口。

  “二哥,四哥,我们和德封老祖宗商量了,就在村子马路边那块废弃的鱼塘重新填土修祠堂,必高必黄俩太爷爷也同意了,其他人更没有意见,钱也筹了六十多万,就等一开春地上化冻就开工。我和尚仁大爷碰了一下,还是觉得以‘黄海陈氏老年活动中心’的名义申报,反正一边建一边报,能赶在明年清明节前完工就行,工期比较紧,今年过年比往年早,二月份和三月份就两个月,还是要找有经验的工程队,那样才能不耽误来年的清明祭祖。”

  陈氏黄海这一脉最早要追溯到明初洪武年间从江南吴郡阊门迁徙到扬州府宝应县射阳湖一带,后历经明清两代随着子孙繁衍先后向东向北继续扩散,有一支迁徙到黄海串河一带安家,逐渐形成了当地的望族,从事开荒和煮盐等行当,民国后许多后代远迁外地,京城和江南最多。为了家族人员便于识别辈分,一开始祖宗们就给后人起好了字辈,到了当下主流是“德必昌尚志友”六服,目前在家族里说的上话的最高辈分就是志超书记口中的“德封”,该叫老祖。那个“尚仁”在刘庄当过上副镇长退的休,也在家族里颇有声望,这件事肯定要征求一下他老人家的意见。这里的称呼都是按照志超自己的实际叫法,农村还流行从最晚辈那尊叫,按照陈友明的辈分那“尚仁”就得改为大爷爷,昌字辈顺延抬高到老太爷,必高必黄升级到老祖,德封那就没法叫了,这里俗称“老王王”了。

  罗玉婷上回就说过自己的工程队可以来试试水练练兵,但是这是人家家族的事不必插嘴,只好埋头吃饭听听就行。

  陈志忠如今身份也不一样了,既是村里的名誉村长,又是“陈氏祠堂修建筹委会”的常委,志超前来和陈家兄弟商议一番也是合情合理,关键大家都听闻小陈主任手上有一支建筑队,如果能协调过来突击,那不是两全其美吗?对的,肯定不会偷工减料更不会狮子大张口,尚仁大爷还摇头晃脑曰,“这叫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嗯,我和诗一首聊表心意,‘东风一来百花开,开春一扫残冰块,正是陈氏兴旺时,怎叫老朽不解怀!’妙哉善哉!”

  当时必黄太爷一脸不屑,“我说你这么文绉绉的,干嘛啊?欺负我们几个不识字吗?”

  昌顺二爷爷拿出烟袋子敲敲桌腿,说道,“那就请志超去找志忠问问,总得正式一点嘛。”

  说道工程队,屋子里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陈友明,连老陈夫妇也是如此,刚才牛皮吹得咚咚响,真要动真格的还是要当事人自己心甘情愿才行。

  陈友明歪过头问罗玉婷,“你那人手什么一个情况?”

  罗玉婷抬起头笑着说,“最近都被我安排在开发区工地上抢时间,上冻前要把地基弄好,快了,估计明后天就闲着了。”

  陈友明思索了一下,“祠堂不是高楼大厦,不需要那么深的地基,安排人过来平塘也不怕什么结冰上冻。你自己看着办吧。”

  罗玉婷笑了,小声说道“为了将来我们姐妹几个有地跪着,那肯定竭尽所能啦,孔令霞一定会感激我的。”

  陈友明瞪了她一眼,“就你伶牙俐齿,小心家法伺候!”

  听这小两口子在说着悄悄话,大伙都屏住呼吸不敢打扰,看他们的表情轻松能判断出应该没有问题,个个心里有谱。

  老陈等不急,大声问,“我说小罗啊,什么个章程啊?族里肯定不会让你吃亏的,该算多少就多少,志超书记你说呢?”

  志超跟着哈哈笑起来,“那必须的,都是自家人,老话还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呢。他们几个耆老也是这个意思。”

  罗玉婷端起饮料敬了老陈一下,说:“叔,就冲您这一句话,我们大光亏钱也做下去,把钱省下来也好多孝敬祖宗些,也算我这未来的陈家媳妇一点心意。”

  言罢,志勇和志超兄弟也举杯,罗总这话爱听!族里集资筹款那叫个难啊,农村人经济本来就不好,有不少户家连一百块都拿的都抖抖嚯嚯,要不是仗着家族人丁多和个别有钱老板的慷慨解囊,哪能有这么多钱来启动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