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扫盲(1 / 2)

加入书签

在次日的高层战略研讨会上,子受以鲜明的立场表达了对绿化工程的坚定支持。这一倡议在与会者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最终以显着的优势获得一致通过。随着决策的尘埃落定,整个堡垒宛如被注入了活力,迅速启动了一项宏大的生产计划,大规模制造大型运载工具。原有的运输车辆从最初的双百规模翻了五倍,突破至一千辆,使得每月的水源输送能力飙升至五十万吨之巨。这样的产能不仅能够充分保障新建人造湖的日常需求,更为巨型植被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滋养。

  此外,子受着眼于生态多样性和资源优化配置,作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增设两个小型的人工湖泊,专用于家禽养殖,如鸡、鸭和鹅。这一举措旨在将堡垒内的禽类养殖业务有序迁移,既提升了养殖环境,也使得堡垒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与此同时,堡垒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车生产与采购行动。这些经过特别设计的工程车辆,专为栽种巨树而生。经过三个月紧张而充实的学习和训练,一批批新手司机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工程车的操作技巧,成为了驾驭这些钢铁巨兽的高手。

  在研究人员精心的规划和反复的计算下,他们启动了一项宏伟的植树计划。在轰鸣的机械声中,大地仿佛在孕育着新生,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生机。

  随着堡垒内呈现出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子受却发现自己的节奏变得从容不迫。他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积极与各领域的权威人物进行深入交流,不断汲取新知,丰富自己的视野。不仅如此,他还开始对堡垒的运行状况进行详尽的审查,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运作得无懈可击,为堡垒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这个废土世界中,昔日的繁荣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割据的乱世景象,犹如唐末五代的动荡时期。各路豪强竞相争夺势力的主宰权位,誓要站在权力的巅峰。然而,这种野心的炽烈追逐,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无休止的内讧与冲突。

  在这纷乱的迷雾之下,叛军的要塞却如同狡兔三窟,巧妙地从混乱中汲取利益。在这些反叛军之中,子受的领袖地位本就是天经地义,而他在战场上的赫赫战功更是令部下们心悦诚服。过去的一年,在子受的英明指挥下,叛军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着提升,众人对他既感激又拥戴,忠诚之心如钢铁般坚定。

  然而,子受内心深处的雄心并未因此满足。他猛然拍案而起,手指指向在座的每一个人,愤怒地质问:

  “给我解释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被他严厉的目光所震慑,众人纷纷垂下视线,不敢迎向那锐利的锋芒。子受环顾四周,察觉到关二的缺席,不禁皱眉问道:

  “关二在哪里?不是说所有人都必须到场吗?”

  感受到周围聚焦的目光,关二的副手无奈地轻叹一口气,暗自思量,关二这位叛军领袖为何会亲力亲为去照料运水车队,原来早已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危机。心中虽有微词,抱怨自己未能陪同前往,但他还是挺身而出,恭敬地回应:

  “报告,关首领出于对运输车队安全的顾虑,亲自监督此事,此刻他仍在堡垒之外,忙碌于运海水的任务。”

  子受突然回忆起,那份关二申请负责运输队工作的文件,正是他亲自批准的。他挥手示意关二的副手坐下,然后对着所有人再次愤怒地斥责起来。

  原本的反叛军生活在地下城,各个地区的地下城环境各异,资源也不尽相同。更何况,当初的反叛军生存环境根本没有心思发展教育,他们只教授生存技能和使用武器。

  后来,当所有人都迁移到堡垒后,子受为所有人登记造册,这才发现四十多万人中,会读书写字的人竟然不足百分之一。他当然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于是发起了一场扫盲运动。小孩子们都去入学上课,大人们也不被放过,工人们在晚上要组织上扫盲课,军人则由首领和军官带头学习,每个士兵至少每天要学习十个字。子受心想,如果这样坚持一年下来,应该会有所收获。然而,当派人下去抽查时,结果却让他差点气晕过去。

  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子受满怀喜悦地目睹了孩子们的显着进步。他们已经能够熟练地挥毫泼墨,书写出数百个基本汉字,稚嫩的笔迹中透露出知识的光芒。工人们的进步同样令人鼓舞,特别是在与自身工作相关的文字应用上,他们不仅能够书写,还能理解其含义,识字能力的提升无疑增强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然而,军队的情况却让人忧虑。尽管经过了大半年的刻苦学习,但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军人掌握了读写技能。这令子受深感愤慨,他决定采取行动,召集了全体军事将领,亲自设计了一份考核试卷。然而,测试的结果却让他更为失望:在那十几个高级将领中,竟有一半以上是文盲,其余的虽能勉强读写,但水平仅相当于初学者,与小学生的水平相去甚远。那些表现出色的,竟是原本就有文化基础的人。子受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对他们在会上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期望他们能深刻反思。

  然而,当会议结束,那些刚刚还低头不语,默默承受指责的将领们,一走出会议室,仿佛脱下了沉重的伪装,瞬间恢复了往日的活力,谈笑风生地离开了。子受站在窗后,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心中不禁黯然,他意识到,他的斥责并未触动他们,只是徒劳地浪费了他的言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