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黄道周疏(1 / 1)
黄道周,号石斋,福建镇海人,他于天启壬戌年(公元1622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庶吉士,后来历任侍读学士。他曾依皇帝旨意明确恳切地上疏陈述意见,奏疏简要内容为:“近年来,我观察到朝中大臣们所关心策划的事物,没有一件是为了朝廷的实际利益。他们在用人行政方面,不过是互相推诿、追求私怨报复罢了。自庚午年(公元1630年)春天以来,大家都在热烈讨论边疆问题,但实际上并不是为了陛下的边疆安全,而是为了颠覆逆党而利用边疆事务,使得原本致力于清除逆党的人,无缘无故地陷入了边疆事务的纷争之中,而对于边疆要塞的重要性和进退取舍的战略考量,却没有提出任何实质性建议。辛未年(公元1631年)春天之后,大家又热衷于议论科举考场之事,其实也不是为了陛下的利益,只是为了化解个人恩怨而翻搅科场,致使那些原本无关的官员无辜陷入科场争议之内,而对于科举的源头流程、清浊曲折以及改进难易等方面,也没有人深入探讨。
回顾万历末年东林党诸大臣,像邹元标、赵南星等二十多人,被闲置了二十年,这种做法导致了朋党之争的兴起。如今朝廷又无故排挤众多士绅大臣,只要有独立见解的人都会被推向陷阱,以致于国家急需人才之时得不到半个有用之才。凡是那些主动放弃诱饵离开的鱼,肯定不会是贪吃的鲇鱼;同样,那些眷恋槽枥而不肯离去的马匹,也肯定不是跑得快的好马。用俸禄和官位来豢养士人,所吸引来的必定是贪图利益的小人;用惩罚和压力来驱使人,前来就范的只会是平庸之辈。现在朝廷大臣们的才能和品性,皇帝都非常清楚,明知他们是小人却又放纵他们,只会助长小人的嚣张气焰;明明知道他们是君子,却又用小人的眼光对待他们,这就导致君子无法成就功业。天下的优秀人才要么隐居山林,要么就在朝堂之中。我所认识的一些才俊,如和州的马如蛟、公安的毛羽健、闻喜的任赞化,都是刚直不阿、有骨气之人,但他们都被贬斥离去。我还听说过一些名声显着、品质优秀的官员,如青涧的惠世扬、吉水的李邦华,他们如同经过千锤百炼的钢铁,名震天下,但我还未有幸领略他们的风采。鄢陵的梁廷栋胆识过人、反应敏捷,笔力雄健清新,将来应该有所大用。在职官员中,有新建的徐良彦担任大理寺卿,豫章的曾撄任职福建参政,金华的朱大典任天津兵备,绍兴的陆梦龙被重新任用为籓司,武进的邹嘉生则在陕西担任参藩,这些人都是杰出出众的人物,如果让他们负责一方政务,一定能做出显着成绩。皇帝要想选用人才,必须提倡高尚的道德风尚,推崇仁义之道,不应让卑鄙小人侮辱有学问、有道德操守的官员。从前太祖皇帝评价人才时,认为拘泥古板不知变通的人最为低下,这是针对那些平庸无能、只会死读书的学究而言,并非指那些崇尚圣贤、遵循先贤楷模的士人。”
邹元标,号南皋,江西吉水人,万历丁丑年(公元1577年)考中进士。他因上疏反对张居正丧期未满而重新任职一事,惹怒了皇帝,被杖责一百,并贬谪到贵州卫,后在军中擢升,又因坚持原则而离职。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邹元标被起用为刑部侍郎,升至都御史,与冯从吾共建首善书院,受到科臣朱童蒙等人的弹劾,邹元标请求退休离去。后来魏忠贤假传圣旨剥夺了他的官职,不久邹元标去世。崇祯初年,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赵南星,字梦白,号侪鹤,直隶商邑人,万历甲戌年(公元1574年)考中进士。张居正去世后,赵南星被任命在吏部文选考功部门任职。癸巳年(公元1593年)的大考核中,他仔细审阅,公正评判,有一次耳朵里进了虫子并成茧都没察觉。光宗皇帝继位后,他屡次升迁,最终官至吏部尚书。因与魏广微、崔呈秀意见不合,赵南星辞官归乡。后来遭到逮捕审讯,被诬陷受贿一万五千两,被流放到代州充军。一年多后,崇祯帝即位后大赦天下,但巡抚牟志夔故意拖延不予释放,过了三个月,赵南星最终死在了戍所。崇祯戊辰(公元1628年),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号“忠毅”。
任赞化,字参之,闻喜人,天启壬戌(公元1622年)考中进士,崇祯戊辰年(公元1628年)被选拔为贵州道御史。他上疏弹劾温体仁赋闲在家和任职期间的种种不法行为,直言不讳,激怒了皇帝,被贬为河南布政司照磨一职,后经多次升迁,官至陕西参政,最后辞官归乡并在家中去世。
十一月,当时黄道周因支持钱龙锡而被贬黜在外,中允倪元璐为此上书说黄道周因为敢于直言已经被贬谪,刘宗周又因为耿直而赋闲在家,天下本就不多的人才,得到了又不能好好使用,今后谁能为陛下尽忠效力呢?但皇帝并未采纳他的意见。1.原文中的“驽骀”指劣马,驽骀之骨比喻资质平凡、才能平庸之人。
2. 原文中的“照磨”,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主要职责是负责审核文案、勘验簿书等文书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