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刘理顺(十九日缢)(1 / 1)

加入书签

刘理顺,字复礼,号湛六,是河南开封杞县人。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公元1603年),他在乡试中中举,但此后十次参加会试均未中进士。人们为他命运多舛而惋惜,但刘理顺本人却泰然处之。直到崇祯甲戌年(公元1634年),刘理顺终于在会试中脱颖而出,考中进士,并在廷试中名列第一。起初,主考官拟定李某为状元,但崇祯皇帝亲自审阅刘理顺的试卷后,认为符合自己的心意,于是将他拔为状元,而李某则被列为第二甲第一名。人们都为刘理顺的成就而感到荣耀,刘理顺却说:“科举功名本就是读书人分内之事。过去宋朝的王曾(北宋名臣,曾任宰相)中状元,有人跟他开玩笑。王曾说:我平生志向不在于温饱。这次中举,我担心这只是开始,有什么值得荣耀的呢?”人们都佩服他的志向,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有杰出的成就。

  刘理顺初任翰林院修撰,丙子年(公元1636年)负责记录皇帝言行。己卯年(公元1639年)他担任福建乡试主考官,所选拔的士子大多是精通理学、道德修养深厚的人。过了一年,他升任谕德。癸未年(公元1643年)负责会试分考,录取了许多文才出众、品格高尚的士子。甲申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黎明,刘理顺入朝,宫门还未开启,大理卿凌义渠、侍郎吴履中赶到,告诉他贼兵已经攻入京城,他们面面相觑,惊愕不已。不久传来消息说皇帝已经驾崩。刘理顺抚胸痛哭说:“我刘理顺蒙受皇帝特恩选拔,却未能报效国家。国家走到今天这一步,我万死也不能赎罪。”他回到寓所,亲手在墙壁上书写:“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我为什么不能吗?既然已经得到了朝廷的科举功名,现在怎么能苟且偷生呢?三忠祠内,我将无愧前贤。”他面朝北拜了两拜,自缢而死。他的妻子万氏、妾李氏以及儿子孝廉以及四个仆人都自杀殉节。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们家包括婢女仆人在内,全家十八人一同自缢而死。

  刘理顺平素在家乡德高望重,当他高中状元时,乡亲们在门上贴出告示:“天从人愿。”当时,贼军中有许多来自中州(今河南一带)的人,有数百名贼军骑兵来到刘理顺的寓所,说:“这是我们的同乡杞县的刘状元,他在家乡做了很多好事,乡亲们都受到过他的恩惠。我们奉李将军(可能是李岩,同为杞县人)之命,特来保护刘状元,报答他的厚恩,他为什么要自杀呢?”他们下马痛哭,向刘理顺叩拜后离去。当时,为国殉难的臣子、为丈夫殉节的妻子、为父亲殉难的儿子、为主人殉节的仆人中,以刘理顺一家最为悲壮。南明朝廷追赠刘理顺为詹事府正詹事,谥号“文正”,追赠其妻万氏为淑人(朝廷对三品官员妻子的品级封号),他的妾李氏也一同被祀于旌忠祠。

  我考察自宋、元以来,以状元身份死节的共有十人。其中,宋朝有何禀、文天祥、陈文龙三人,元朝有李黼、泰不华、李齐三人,明朝则有黄观、曹鼐、刘理顺、余煌、刘同升五人。侍中黄观在逊国(指靖难之役时,朱棣夺位)时自尽,曹鼐(谥号文忠)在土木堡之变中战死,刘理顺在甲申之变中自缢,浙江人左庶子余煌和江西人中允刘同升,也先后死于国事。这也是科举人才之盛,超越前代的现象。

  余煌,字武贞,是浙江绍兴会稽人,天启乙丑年(公元1625年)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起居注官。当时,魏忠贤正值权势巅峰,主持编纂《三朝要典》一书,余煌作为史官参与署名。崇祯年间,余煌历任中允、谕德直至左庶子。因早年与魏忠贤有关联的事迹,被当时舆论所诟病,未能得到重用。鲁王在浙东建立监国政权时,余煌被起用,任命为兵部尚书。后来清军南下,余煌不愿降清,投水自尽。

  刘同升,字晋卿,江西吉安吉水人,崇祯丁丑年(公元1637年)科举高中状元及第,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当时,内阁大臣杨嗣昌因父丧未满三年而被朝廷强行起用,崇祯皇帝决心消灭叛乱。刘同升与编修赵士春一道上疏弹劾杨嗣昌,结果双双遭到贬谪,刘同升被外放到福建任按察司知事,后官复原职,升任右中允,但其请求起兵抗击清军未被批准,最终在峡江自尽。余公煌与刘公同升二人的死,均发生在崇祯皇帝去世之后,由于他们皆是科举状元,所以在史书中连续记载。

  在鲁王监国时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后来跳水自杀,在崇祯年间被任命为右中允,因上疏弹劾杨嗣昌夺情,被贬为福建按察司知事,后因抗清失败,在峡江自杀。这两位刘公都在崇祯以后为国殉难,因他们是状元出身,所以特别列出。

  我的评论是:刘理顺可以说是自靖难之役黄观(字伯澜)之后的又一位杰出人物!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同为状元,又恰逢国家巨变,他们一门忠烈,又怎么会如此相似!他们前后相距近三百年,取义成仁,如同出自同一道路。古人说:“非常之时,必有忠贞贤明之人。”这不正是说他们吗?臣子为国君而死,是忠;儿子为父亲而死,是孝;妻子为丈夫而死,是节;仆人为主人而死,是义。忠孝节义,汇聚于一门,可以说是盛大!也可以说十分难得!刘理顺又以状元及第的身份,集忠、孝、节、义于一身,尤其显得盛中之盛、难中之难。他的光辉事迹,将永载青史,万古流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