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吴麟征(1 / 1)

加入书签

吴麟征,字来玉,号磊斋,是浙江嘉兴海盐人。他在天启壬戌年(公元1622年)考中进士,最初担任江西建昌县司李,后来因为父母去世而丁忧离职,之后在福建兴化复职。他处理案件公正,使得监狱中没有冤民,管理下属严格,使得官吏不敢私自行事。因为他治理有方,被提拔为吏科给事中。他的同僚章正宸、庄鳌献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投入监狱,吴麟征上疏力争救援。他又说,安定百姓的根本在于地方上的太守、县令等官员,官员廉洁则下属不敢贪污,官员仁慈则下属不敢残暴,官员精明则下属不敢玩忽职守。而现在担任地方太守、县令的人很多,其中不乏滥竽充数之徒,所以选拔很难做到精细;又因为担任太守、县令的人较少,都是按照资历和俸禄逐级晋升,所以考察他们的才能和品德相对容易。希望皇帝能通过廷推和礼贤下士、问计于民的方式,让百姓的疾苦和官吏的政绩直接上报皇帝,待到政绩显着后,再给予不按常规的提拔。但是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吴麟征历任兵部、刑部两司的职位,后来主管吏部。他看到盗贼四起,民生凋敝,多次上疏请求担任危险边疆的职务,但始终没有被批准。在庚辰年(1640年)的朝廷对官员三年一次的考核中,当时三吴地区的官员依靠权贵作为庇护,吏部官员不敢过问。吴麟征和河南道御史祁彪佳决心要澄清吏治,将所有贪污腐败的人都记录在案,最后那些贪婪残暴的人都被一扫而空。

  按照旧例,负责吏部事务的人在完成吏治事务后,通常会在同一月被提拔为太常。但吴麟征没有去内阁首辅门前拜访,因此被一再驳回,直到内阁首辅请求辞职,吴麟征晋升的命令才被下达。这是甲申年(1644年)三月初七的事情。当时敌人的警报迫在眉睫,吴麟征在十二日接受任务,十五日奉命守卫西直门。

  十六日,敌人突然来到城下,吴麟征身穿盔甲,身穿短衣,在城角休息。敌人攻击西北方向最为猛烈,西直门尤其受到敌人的冲击。与他一同守卫的人相继逃离。吴麟征给朋友写遗信说:时局已经到了决裂的地步,一旦到了这个地步,同僚们都躲避灾难,只有我决心以死来实现我的志向。当时上下一片混乱,用火炮攻击的准备和守城防御都不熟练。吴麟征登上城墙四处查看,箭矢密集地射来,但他毫不畏惧,屹立不退,指挥更加严厉。但此时士兵们已经五个月没有粮食,没有人愿意拼命。吴麟征夜里坐着安抚生病的士兵,突然一个大炮落下,打破了瓦片,落在他的桌前,屋顶的椽子和柱子都倒塌了。吴麟征的神色没有变化,手依然抚摸着生病士兵,士兵们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七日乙巳,吴麟征亲自监督劳工,用土石堵塞城门。与他一同守卫的武安侯郑某和伯张某,还在开门接纳难民,数百名敌人的骑兵跟在难民后面都没有被发现。吴麟征俩忙亲手施放箭炮,敌人稍微退却。此时众人开始听从吴麟征的建议,封闭城门,但城头的宦官们穿着华丽的衣服,骑着高头大马,看着并不惊慌。他们高举着青色的遮阳伞,来回奔跑着给守军制造干扰。守卫的士兵想要擅自开启或关闭城门,但所有在城门守卫的大臣都不能登上城墙观察敌情。

  吴麟征强行上城,看到敌人突然都换上了红色的衣服,不久之后,一个同守的官员也换上了红色的衣服登上城墙。吴麟征感到奇怪,瞪着他斥责。那天晚上更晚些时候,一个太监秘密派遣了两个士兵,手持令箭飞奔而来,要求打开城门关卡出去,吴麟征亲自质问他们,他们一时语塞,于是吴麟征严厉地赶走了他们,但很快他们就从另一城门德胜门离开了。

  十八日丙午,敌人聚集在城隍庙,大多是瘦弱的男子。吴麟征召集士兵告诉他们,能杀一个敌人的,赏金五十。不久,数百名健壮的士兵从城墙上下来,杀死了一百多名敌人,捉住了十多人,立即在城下处决了他们。敌人将马兵和步兵阵型分开,东张西望,看起来像是要撤退,城墙上的士兵不由齐声欢呼。吴麟征说:这只是敌人的诡计,他们一定会集结营地而来。不久之后,敌人果然大规模到来,攻击更加猛烈。皇亲国戚和贵族们一起商议,感觉形势已经无法支持。

  吴麟征请求见皇帝说明情况。他到了西长安门,已经是二更天了,守门的侍郎沈惟炳禁止出入。吴麟征直接推开门直接进入,遇到了首辅魏藻德。魏德藻拉着吴麟征的手说:朝廷有大福,自然不会有其他的忧虑,食物和物资早晚会聚集起来,你为什么这么匆忙呢?魏德藻拉着吴麟征一起出去。

  吴麟征既然不能面见圣上,又去拜访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说了现在无法挽回的情况,两人相对哭泣。随后吴麟征回到了西直门。十九日黎明时分,数千名宫女从东华门涌出,城中一片混乱,有谣言说皇帝已经离开了,城防更加松懈。贼军通过德胜门进入,守卫的士兵全部逃走。吴麟征立即关上门窗,上吊自杀,但被随从解救下来,随从抱着吴麟征哭泣。吴麟征说:如果我能见到皇帝一面,我就没有遗憾了。随从侍奉吴麟征行走,路上风尘仆仆,但最终无法再前行。他们进入了道路左侧的三元祠,吴麟征抬头看着屋梁说:我最终会在这里结束。于是他要了酒喝,对随从说:我受到恩惠,位列大臣,国家灭亡,敌人入侵,即使君主的消息不不一定真实,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去呢?随从都哭了。吴麟征阻止他们说:不要扰乱我的心思。然后众人睡去,大约二更天,吴麟征喉咙里发出格格的声音,家人张俭察觉到后起身查看,发现他已经用旧布条上吊自杀,急忙解救下来。

  吴麟征苏醒过来,说:杀了我!杀了我!家人哭着请求说:等明天祝孝廉到了,可以和他告别,吴麟征便同意了。祝渊是吴麟征的密友,同乡的举人,因为上奏声援刘宗周而被朝廷逮捕,此时还在京城。于是吴麟征起来写了绝笔信:祖宗二百七十多年的江山社稷,一旦失去了,虽然上面有皇帝悔过之心,下面有鱼烂那样的灾祸,但身为谏官,不能匡正挽救,按照法律应该褫夺官服。入殓时只需穿着青色内衣,覆盖单层被子,垫上布席,就足够了。棺材应该迅速归葬,以免违背先人的遗愿。在通往冥界的漫长道路上,心中充满哀痛。让我闭上眼睛的,又不在于这些。虽然上有皇帝的悔恨,下面有无能官员的灾难,但我身居谏议之职,不能挽救时局,按照朝廷制度应该被剥夺官服。我入殓时只需穿着青色内衣,覆盖单层被子,垫上布席,就足够了。棺材应该迅速归葬,以免违背先人的遗愿。在通往黄泉漫长道路上,我心中充满哀痛。但让我闭上眼睛的,又不在于这些。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日,罪臣吴麟征绝笔。

  他还给弟弟偏沅中丞吴麟瑞写了信,表达了对江南有事的担忧。给堂弟的信中,他表明了一生学习文天祥,要穷就穷、要死就死的志向。给儿子们的信中,他教导他们要读书明白义理,崇尚节俭朴素,不能屈服于敌人。当天,有同僚已经向敌人投降,又派了一个仆人来招揽吴麟征投降,计划以此能返回家乡。吴麟征赶走了那个仆人。不久仆人又回来,吴麟征把他推到了门外。

  之前,投降闯军的官员高翔汉,已经被敌人任命了官职,非常尊重吴麟征,百般劝说,吴麟征严厉地拒绝了他,高翔汉恨恨离去。祝渊听说情况后来看吴麟征,吴麟征请他喝酒,慷慨地与他告别,两人相对流下了眼泪。吴麟征告诉祝渊:以前他向山阴的刘念台先生请教,刘先生说人最初的思想,没有不是善良的,往往是因为背叛理想初心而失去。而接受使命,正是我的初衷。我曾在会试放榜的晚上,梦见一个人用手指着背部,嘴里吟诵文天祥(被宋朝追封为信国公)的诗句送给他: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我问了旁边的路人,路人说这人是刘宗周。我和刘宗周一起入仕,但刘宗周先隐居了,现在山河破碎,不死还能做什么。我上疏请求整顿江南,但朝廷权臣不允许;我请求担任边疆的危险职务,权臣也不允许。天下大势还可以挽救,但只能等待后人了。祝渊说,文天祥也曾经有过放弃抵抗、出家做道士回到故乡的想法,现在是否也可以这样做?吴麟征笑着说:文天祥的话虽然是这样说的,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到了傍晚,祝渊告别,吴麟征随后上吊自杀,过了一会儿就去世了,面色凛然,白色的胡须张开,像活着的时候一样。当时还有传言说这些殉节的人将要投降贼军,周围的人都感到惊讶,不知道谣言从哪里传出。倪元璐的尸体六天后才被安葬,许直的尸体被贼军验视后才被安葬,施邦曜依靠江西的贡生曾子聿才得以安葬,李邦华验尸后,因为众人害怕也不敢盖棺。只有祝渊遵照吴麟征的遗命,当天就安葬了,最终也没有问题。

  敌人进入京城后,八个城门都打开了,只有西直门坚固地封闭着不能打开。二十日,还能听到炮火攻击的声音,二十一日,才变得安静。最终敌人从德胜门进入。西直门仍然完好无损。后来清国的军队到达京城,在五月初七派遣城西的御史某人挖掘西直门,然后全部打开,吴麟征守护城池的功劳竟然到达这个程度。

  在癸未年(1643年)的冬天、甲申年(1644年)的春天,朝廷中有从宁远城撤军守卫山海关的提议,蓟辽总督王永吉、兵部尚书张缙彦、辽东总兵吴三桂提倡这个提议。皇帝将这个交给群臣商议,只有吴麟征陈述撤军的好处,当时朝廷和群臣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内阁辅臣陈演、魏藻德尤其与吴麟征持相反意见,内阁次辅方岳贡给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写信,在信中深深地责备吴麟征守卫山海关的提议。因反对声音太大,这件事最终被朝廷搁置了。

  吴麟征还曾在壬午年(1642年)的冬天,提出整顿江南这个朝廷的根本重地,以作为京城的支援,请求授予南京兵部尚书实权,以统一指挥各路军队,但也被群臣的议论所阻止。南明朝廷追赠吴麟征兵部右侍郎的职位,谥号忠节,祭祀在旌忠祠。

  起初,京城城池陷落时,有谣言说皇帝藏在前门外,随从们多次劝吴麟征剃发南下,谋划报国的事情。吴麟征对他们说:我身负谏议的职责,言语不足以打动君主,亲眼目睹时局的危险,当时总是想拉着皇帝的衣服哭泣着陈述详情,自己撞柱而死,用尸体来劝谏皇帝,何况是现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呢?

  我评论说:京城沦陷的灾难中,殉国的有一些大臣,但他们死了也就死了,对国家后续的大事并没有帮助,只有吴麟征不是这样。如果当时真的放弃宁远,听从吴三桂的建议行事,那么吴三桂好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唐朝时亲往奉天勤王的李晟(唐朝名将),次一点也可以成为宋朝时勤王汴都的种师道(北宋末年名将,奉命率军到汴梁勤王抗击金军),这并不难,怎么会沦落到让那些贪婪残暴的人,肆无忌惮地欺凌我们,颠覆我们的祖宗社稷,残害我们的君主呢?即使不是这样,如果每个人都像吴麟征那样坚守,贼军在城下停滞不前,一旦援军逐渐集结,他们就会像鸟兽一样四散奔逃。何况如果早点听从吴麟征让南京兵部尚书统一指挥节制各路军队的建议,那么朝廷威权一旦确立,各地勤王的义军就可以一呼百应地集结起来。然而,世人只是以殉国的忠义节气来评价吴麟征,这怎么能算是真正了解吴麟征呢!

  译者注:1.《宋史·文天祥传》曾记载过文天祥一段模棱两可的话:“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大概意思是,国家灭亡了,我理应以死殉国,如果能得到(元军)宽恕,让我以道士的身份回到故乡,将来以方外之人的身份为元朝朝廷提供顾问,也是可以的。但如果立即给我官职,不仅是亡国的大夫不适宜参与新朝图谋复兴,也是将我一生所学、所信奉的全部抛弃,元朝朝廷还会需要我吗?当时元军曾想释放文天祥,让他回乡隐居,但是被其他宋朝投降大臣所劝阻,最后还是杀了文天祥。对于这段历史记载,读者们见仁见智,无论如何,文天祥最终没有投降失去士人的气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